四、创新重点产业园区发展机制
重点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主平台,是经济区升级发展的生力军。必须加快改革园区管理体制,创新开发运营模式,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进一步激发园区发展活力。
12.加快理顺园区管理体制
重点理顺园区管委会与属地政府的关系。推行“市(区)园一体”管理模式,将园区委托属地管理,建立产权明晰的开发运营主体,构建利益共同体,促进园区与属地统筹融合发展。率先推进钦州保税港区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自治区、钦州市和管委会的关系,理顺管委会与运营公司的关系,改革运营模式。适时推进凭祥综合保税区等自治区直属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推广中马钦州产业园法定机构管理模式。
13.着力优化投资服务软环境
加快构建高效服务型政府,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园区由重硬环境建设向重软环境建设转变。充分授予各级各类园区相应权限,实施行政许可事项“一站式”受理及审批,实现“园区事园区办”。深化园区大部制改革,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效率。
探索在一定年限内将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用于支持园区建设。推进对重点产业园区内企业免收自治区及市级设立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14.优化园区特色主导产业
实行重大产业布局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园区错位发展,形成“一园一特色”,推动园区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集约化发展转变。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海洋产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推动园区产业层次向中高端延伸。鼓励跨园区重组兼并,促进园区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推行重点园区土地指标单列,促进园区集约化发展。
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园区由重增长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推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园区提供企业孵化、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专业服务。加快知识产权质押、高新技术企业股权交易、科技保险等工作进程,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推动“智慧园区”建设,提升园区信息化水平。完善园区考核体系,将创新能力、投资环境、品牌建设、土地利用、安全生产、单位能耗等纳入园区考核体系。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园区必须把创新驱动作为工作重点。
15.推进产(港)城融合发展
推动园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引导园区与城市联动发展。科学规划园区用地分类,引导生产生活性设施用地,推进产城融合。调整和优化老港区、老城区功能布局,解决港产城矛盾问题。
推进生产链与服务链同步建设。加快建设学校、医院、公寓、酒店、康乐等生活服务设施,满足园区发展配套需求;加快布局建设物流园区、科技服务区、小型CBD等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园区转型升级。
建立健全园区管理机构与属地政府共同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园区社会综合管理与配套服务体系,推动属地向园区延伸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园区向属地延伸开发建设功能,加快形成产业园区化、产城一体化的良性发展格局。
打造港产城融合新平台。进一步开拓和完善沿海功能区布局,规划建设“龙港新城”,实现北海、玉林跨市协作开发。加快完善空间布局,推进港口、城市和产业“三位一体”融合发展;适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设立“龙港新城”管理区;加快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推动整体开发;参照CEPA先行先试政策,把“龙港新城”建成桂港合作示范区。
16.推进园区开发运营市场化
推进园区开发主体多元化。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商协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等作为开发主体整体开发运营产业园区,赋予其园区综合开发建设权。积极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园中园”。以中马“两国双园”为示范,探索多类型投资主体建设双边或多边园区模式。推进与东部发达地区品牌园区开展“区区合作”,提升园区专业化开发水平。
推进园区管理服务市场化。鼓励通过市场化机制,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园区经营管理等交由有实力、专业化的公司承担。鼓励发展各类产业协会和社会化服务机构,推动园区管理服务和招商引资等职能转向社会。
推广建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主导的园区开发基金,积极参与园区建设与发展,放大政府财政资金效应,探索基金主导的园区整体开发模式。加快设立北部湾经济区产业与基础设施投资(南宁)基金、(北海)基金,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五、推进通关一体化
通关一体化是提高经济区整体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必须加强查验部门协作,打破管理界限,创新区域通关模式,促进贸易物流无障碍通关、无缝对接,实现通关作业、信息技术、综合服务和口岸协调管理一体化。
17.推进“六市一关”
建立健全物流联动监管系统,实现信息的实时监管与互信互认,优化货物转关手续,实现货物在经济区“7关4区”(即邕州关、北海关、钦州关、防城关、东兴关、凭祥关、玉林关、南宁保税物流中心、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北海出口加工区)自由流转。推进海关关区代码改革,逐步统一北部湾港为单一的关区代码。
18.推行“三个一”通关模式
探索实行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三个一”通关模式。在友谊关口岸、防城港口岸试点,逐步拓展到其他口岸。
19.开展口岸管理“三互”合作
推行查验部门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加快建设电子口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口岸不同部门以及部门和地方之间信息互换;推进不同部门监管结果互信互认,实现“进出境货物一次通关”;建立健全口岸监管执法互助机制,扩大联合执法、合作查验范围。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建立一口对外、一次受理和一次操作的口岸新型执法模式,实现企业所有通关手续“一站式”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