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农业经济实现新跨越 “三农”迈向新里程

 

  好景年年有,收入步步高。“十二五”以来,桂林市以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深化改革,大力实施重点工程推进农业“四化”,成绩瞩目、可圈可点。

  科学种养仓廪实增产增效供给足

  翻开“十二五”桂林农村经济做大做强一叠叠厚实的“账本”,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桂林市农业经济发展奋力跨越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农林牧渔总产值:2010年319.21亿元,2015年达到537亿元,年均增5%,快于规划目标0.5个百分点。

  农业增加值:2010年202.6亿元,2015年达到337亿元,年均增长4.5%,快于规划目标0.5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达到10516元,是2010年的1.89倍,年均增长13.9%,快于规划目标2个百分点。

  从生产能力看:2014年,全市实现粮食总产量206.19万吨,“十二五”年均增长达到1.74%。2015年,全市水果总产量达到425万吨,“十二五”年均增长9.95%;2015年全市蔬菜总产量达400.5万吨,比2010年增长15.09%,“十二五”年均增长达到4.32%。

  “十二五”期间,桂林市在11县和临桂区共落实了23个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全州县文桥镇、灌阳县灌阳镇被列为全国整乡推进粮食高产示范创建乡(镇),围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进粮食综合增产技术集成,实施百万亩超级稻示范推广行动,累计推广超级稻1089.07万亩,推广面积规模居广西各地市之首。超级稻超高产攻关项目技术试验取得重大突破,单造最高亩产达到961.3公斤,连续5年居广西第一。粮食生产持续增长,年均增长1.74%,总产量排全区第二位,2011—2013年连续3年荣获“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市”荣誉称号。全州县、临桂县、灌阳县、永福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三高”农业优势显

  “十二五”时期,桂林市启动了桂林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桂林漓江、湘江、桂江、资江“四大流域”和西部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对区域农业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加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力度,基本形成了每个县都有1至2个主导产品或“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各示范区按照建设标准抓好支柱产业培育、提升,引领产业升级。目前,兴安、荔浦、阳朔3个示范区已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授牌。2015年重点推进的14个核心示范区投入建设资金6.43亿元。

  如今,桂林“三高”农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桂阳路百里金橘、湘江资江流域百里葡萄长廊、荔柳路百里果蔬3条“万元增收”示范带和桂江月柿、灌江黑李、海洋山脉优质桃等一批优势特色水果产业带初具规模;加速形成了柑橘、葡萄、柿子、夏秋反季节蔬菜等一批在广西区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优势产业,培育出恭城、平乐月杮,阳朔金桔,兴安葡萄,资源红提,荔浦、永福、灵川、临桂砂糖桔,灌阳雪梨、黑李等一批优势水果。其中柿子、金桔、砂糖桔、罗汉果产量全国第一,柑橘、葡萄、桃产量全区第一,全市农民人均水果收入达到2275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

  全市还形成了以临桂、灵川、雁山为主的四季蔬菜基地,以龙胜、资源、永福为主的山区反季节蔬菜基地,以荔浦、平乐、阳朔为主的水生蔬菜基地。桂林蔬菜总产量全区第二,是全国“南菜北运”、“西菜东运”重要生产基地。食用菌面积、产量均居全区第一。

  农业旅游添风采美丽乡村引客来

  “十二五”期间,桂林市率先在全区实施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全市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9.09亿元,受益农户7.8万户约33.5万人。作为全国首批十个循环农业示范市创建城市之一,桂林市用绿色理念抓绩效,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桂林生态循环农业走在全国前列。

  在加快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一本蓝图”引领下,桂林市“旅游+农业”模式应运而生,推出了26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基本形成了以雁山区为核心,以阳朔、兴安、龙胜为副中心的“一核三区”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框架。重点打造漓江沿岸灵川大圩、雁山草坪、阳朔兴坪百里生态示范带,通过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交通设施建设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古镇和村庄风貌改造工程、旅游设施建设工程、水源净化建设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逐步把这一区域打造成桂林市“最大的生态公园”、“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带”、“休闲旅游示范带”、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和生态乡村示范带。

  “桂林市休闲农业四季游精品线路”获全国休闲农业十大精品线路称号;阳朔、恭城、灌阳、灵川、龙胜先后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桂林市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6个,三星级以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8个,获自治区级四星、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的数量居全区首位。到2015年底,桂林市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农家乐总数达到1200多个,从业户数达4万多户,接待人数超过1500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