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也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大力宣传我区坚定不移地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广西的有力举措和显著成就,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绿色发展、绿色生活舆论氛围,本报今日起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绿色发展绿色生活”专栏,敬请关注。
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一张靓丽名片。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优良生态,是关系广西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上下同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绿色转型绿色发展之路。
促进“绿色转型” 推动“绿色增长”
今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营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实施金山银山工程的意见》,提出将“绿水青山”打造为“金山银山”,加快建设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现代林业强区。
2020年,工程蓝图实现之时,以桂北南岭山地森林生态屏障、桂西石漠化生态修复区、西江千里绿色走廊、广西北部湾绿色生态屏障为骨架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将大放异彩。
如此振奋人心的工程得以实施,源自于雄厚“绿色家底”。
据中国气象局最新提供的气象卫星遥感和生态模型综合监测评估结果,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正常偏好区域达9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均居全国第一。
农林业是广西发展生态产业的传统优势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鲜明提出,要下决心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源利用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这些生态农林业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
广西人造板年产量3100万立方米,约占全国产量的1/9;松香和香料类林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去年,广西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总个数1156个,首次突破千个大关。百色芒果、桂平西山茶地理标志产品更是列入中国政府与欧盟互认谈判的3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种,广西入选产品数全国第一。
传统工业也在循环经济中实现“绿色转型”,获得“绿色增长”。
来宾电厂利用发电产生的余热向园区企业集中供热,既为入园企业节省了建设锅炉和烧煤成本,也使企业获得可观效益、扭亏为盈。
今年,经过5年建设的梧州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正式通过验收,促进西江经济区域再生资源产业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集散到专业、从污染到环保的良性延伸发展。
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广西拿出了更大的气魄和勇气,进军新兴生态环保产业。
7月21日,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品牌首款新能源汽车宝骏E100正式公布售价并对外销售,标志着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终于“化茧成蝶”。
创造“绿色财富” 提升“绿色福利”
2013年4月,“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正式启动的号角,吹实了壮乡人民的幸福生活——树绿水净路硬的生态环境,提质升级为串点连线成片的风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结合,乡亲们钱袋鼓起来,日子美起来。
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的潇贺古道,原来猪粪、牛粪到处是,如今不仅干净敞亮,而且成为旅游旺地,最多一天接待两万多人,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黄金街”。
百色市以右江河谷为核心,规划建设“一区三线多片”共146个示范村屯,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右江河谷生态乡村示范区、边境民俗风情特色生态旅游示范带、大石围天坑群生态旅游长廊、驮娘江流域自然生态保护区长廊等重点流域条带。
玉林市以九洲江治理为契机,推动两岸流转土地10万多亩,种植果林8万多亩,建设九洲江百里生态农业示范带,形成集“休闲、娱乐、观光、放生”于一体、具有岭南客家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新干线。
“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历时近5年,目前,“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已告一段落,“宜居乡村”活动正在奋力奔跑,“幸福乡村”建设活动还将接踵而来……这是两年上一个新台阶的“升级考”,这是一场历时8年的“接力赛”。(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在这场“接力赛”中,壮乡的“绿色财富”不断厚积,百姓的“绿色福利”不断提升。
“美丽”持续扩张,生态提质升级。广西的田园美了,城镇也不甘示弱。
南宁的“海绵城市”,利用自然力量排水,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自然积存、自然渗漏、自然净化;有条件的城镇向桂林“两江四湖”学习,做足山水文章,山清水秀的韵味彰显得淋漓尽致;全区各地你追我赶,使用绿色建材,推广运用新型节能环保产品,推进城市节能降耗,打造绿色城市、生态城市的决心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履行“绿色责任
作出“绿色贡献”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两广一家亲,共饮一江水。”千里九洲江,联接广西广东上下游3个县市。
生猪生产大县陆川和博白位于九洲江的上游,养殖污染问题一度困扰上下游居民。
2013年,桂粤合作整治九洲江工作会议提出,两广人民共饮一江水,有必要联手,开展“三污水”治理,同时实行生态补偿等配套措施,有效解决流域环境污染问题。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6月,九洲江粤桂两省区跨界考核断面主要水质指标均达地表水Ⅲ类标准,其中1月、2月和4月水质达地表水Ⅱ类标准。
同时,九洲江流域的“六同”监测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一直以来跨界水质“各自为政”而造成不必要的分歧。这一创新做法获得环保部高度肯定,也为全国生态补偿流域跨界断面监测数据提供了范本。
为了“一江净水向东流”,切实打赢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近年来,广西针对突出的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管理的新实践——
2013年环境安全年坚决遏制环境问题频发态势;
2014年基层建设年着力改变监管能力薄弱问题;
2015年监管执法年掀起环保风暴扭转被动局面;
2016年环境问题大诊断,打响全面治污攻坚战。
据监测,2016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3.5%,同比升高5个百分点;PM10浓度均值为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2%;PM2.5浓度均值为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8%。
全区51条主要河流97个断面中,I-III类水质断面92个,占94.8%,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广西列入国家“水十条”考核的52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1%,丧失使用功能水体比例为0。
2016年,广西全年未发生重大等级环境污染事件,当年的环境质量为2013年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作为粤港澳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全国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广、石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国土空间格局,赋予广西更艰巨的“绿色责任”。算好发展与保护的大账、总账、长远账,为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作出更多的“绿色贡献”,广西一路开拓与奋进。
最近,广西创新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环境质量监测PPP模式,引入专业化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维管理全区75个县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设施。该项目是我国目前在环境质量监测领域落地的首个PPP示范项目,对引导环境监测领域推进PPP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地区降雨稀少,有些地区荒漠遍布,生态系统脆弱,对生态治理和修复有着强烈需求。而广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环保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政策制定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为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确保广西生态环境名片不变质、更出色,根据去年印发实施的《广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我区将继续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达标排放和污染减排为抓手,以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健康和防范环境风险为落脚点,通过一系列科学策略和“实打实”的具体工作,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从而为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打下良好生态环境基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