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西粮食生产工作回眸 自给有余看粮食

  2014年,有“桂中粮仓”美誉的象州县,又一次欢唱丰收的乐曲——

  全县年人均有粮550公斤以上,不仅解决了全县人口吃饭问题,而且人均出售商品粮380公斤,粮食商品率达70%以上。

  该县百丈乡引进3家粮食生产企业种植5000多亩有机稻,生产的有机大米售价高达56元/公斤,未上市就被各路分销商订购一空。

  象州米不仅销往粤港澳,还抢滩泰国市场。

  2014年,我区各级各部门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全区全年口粮保持自给有余,其中仅销往广东省的自产优质米就达到七八十万吨。

  打个漂亮翻身仗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我区粮食生产再次交出完美答卷——总产1534.4万吨,比2013年增12.6万吨;单产333.46公斤,比2013年提高3.66公斤,总产、单产又创历史新高。

  这份完美的答卷并非一开始就很完美。

  2014年上半年,由于部分地区水田改种桉树等非粮作物和灾害性天气等影响,全区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同期减少11万吨,这给实现全年粮食稳定在1500万吨以上的目标带来一定压力。

  自治区党委、政府立即敲响警钟,提出各地要咬住秋粮生产的重中之重,力争上半年损失下半年补,早稻损失晚稻补,水稻损失旱粮补。

  通过细化目标责任,各地重农抓粮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区晚稻和秋旱粮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15.23万亩,全年46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这条红线守住了。

  通过鼓励农民千方百计多种晚稻、种好晚稻的同时,利用旱坡地和幼龄果园大力发展旱粮生产,崇左、玉林、百色、贵港、河池、桂林等市秋旱粮种植面积均比上年明显增加。2014年,全区冬种马铃薯新增30万亩以上,仅此一项将增加粮食(折粮)10万吨左右。

  粮食生产工作最终在下半年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秋粮增产不仅弥补了上半年粮食减产缺口,还强力拉动全年粮食总产、单产再创历史新高。

  科技击破老定律

  钦州市钦南区那蒙镇平福村种粮户老陆喜笑颜开,在2014年全市水稻高产“擂台赛”中,他的晚稻亩产800多公斤,超过早稻亩产100多公斤,一举打破“晚稻产量难超早稻”的老话。

  不仅钦州,玉林、贵港等地也出现了许多晚稻单产超过早稻单产的纪录,如港南区晚稻平均亩产超过早稻平均亩产44公斤。“这些地区的晚稻结实率超过90%。”自治区农业厅粮油处的专家分析了2014年晚稻高产的直接原因。

  而深层原因是我区高产创建工作有力地推进了粮食高产更高产、低产变高产。

  据了解,2014年,我区以粮食稳定增产增效“133”工程为抓手,整合粮食高产创建、种子工程、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统防统治等项目,在全区62个水稻主产县、36个玉米生产重点县,分别建立了1000万亩水稻增产增效示范区、300万亩低产玉米增产示范区,以及141个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和80个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

  示范片区里进一步集中力量、集约资源、集成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据统计,港北区万亩示范片比上年亩增产135公斤;富川瑶族自治县和大新县的玉米万亩示范片,分别比上年每亩增产128.2、125.5公斤;全州县“整乡推进创高产”创出了亩增产112公斤的好成绩。

  通过以点带片、以片带面,我区水稻生产发生了“六转变”——从单一品种向高产优质品种转变、从传统育秧方式向集中育秧转变、从不合理施肥向测土配方施肥转变、从农户分散的病虫害防控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从传统耕作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从小农户分散经营向多主体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据统计,2014年,全区粮食优良高产良种覆盖率超过九成;集中育种面积2.65万亩,同比增71%;全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330多万亩次,亩均节肥1.75公斤,减少化肥投入超过11万吨,亩均增收46.5元;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全覆盖;低产玉米增产示范区实现良种率、科学施肥率100%,带动全区高产玉米良种推广面积673万亩,覆盖率达到93%。

  新型主体挑大梁

  灌阳县灌阳镇一带种粮的农民真服了:合作社种粮亩产值硬是比分户经营高1倍还多!

  合作社负责人道出其中奥妙:以前单家独户经营,机耕1亩田成本为100元左右;加入合作社土地集中后便于机械耕作,1亩田机耕成本降低到60元左右,同时用水节约、用肥节省、用药减少;而粮食单产增加、销售单价也提高——经济效益自然一亩胜两亩啦。

  这个种粮合作社名叫灌阳秀江水稻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集水稻种植、销售于一体,成员遍及灌阳镇的上王、鹤龙、秀凤、长坪4个村,现有社员269户,是个较有规模的合作社。合作社拥有犁田机、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和机械喷雾器等农机具,采取“合作社+农户+公司”模式经营。

  去年,合作社生产粮食1683.5吨,总产值821.32万元,平均亩产值4440元,比分户经营稻田亩均增加2500元。

  2014年,我区结合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的落实,把培育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促进粮食稳定增产的重要措施来抓。据统计,全区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数量达到5623个,比上年增加2321个;直接经营面积56.8万亩,比上年增加41.6万亩,服务带动面积360万亩。新型经营主体在良种推广、集成技术、田间管理、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和示范带动上发挥了生力军和主力军作用。

  自治区粮食主产区之一的贵港市,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数量达到620个。其中连片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217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150多家,还有107家粮食加工企业,挑起了贵港粮食生产的大梁。在这些新型主体的带动下,全市流通和加工转化的粮食占总产量的45%,“福穗”、“满田乐”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粮食品牌,更是享誉区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