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多少水田、多少旱地?”临近岁末,到马山县乔利乡乔利村采访,记者按常规先问一问基本村情,没想到村干部和村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原来,去年5月前,这个地处典型石山区的村民小组总共有102亩耕地,零零碎碎分为185块,最大的不过1.2亩,最小的仅0.2亩,既怕旱又怕涝,汛期是“水田”,秋冬是“旱地”,村里劳力大都外出打工,近半田地其实是“荒地”。
现在,数百条田埂全部不见了,由新组建的合作社连片承租并成一大块,总面积反而比原来多了18亩,变成120亩。沿河修起防洪堤,地里建起水利网,种植火龙果套种指天椒。今年是头年,果刚种,只采椒,仅产值和利润就相当于原来两三倍。村民王帮珍开心地说,过去种玉米什么的,辛辛苦苦一年有五六百元纯收入就不错了;现在稳稳当当拿地租都超过这个数,加上三天两头打打日工,今年已经攒了四五千元啦。
“望天地”变成“保收田”,像这样历史性大变化,来源于“一滴水”——以滴灌为代表的“高效节水灌溉”,6年来广西在旱坡地上大面积展开试点和示范。
2009年以来,广西抓住水利部、财政部支持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的机遇,整合区内力量,探索不同模式,点面结合推广,建成糖料蔗高效节水灌区98.5万亩,还有一大批水果、茶叶、桑茧、蔬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高效节水灌片,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力提升和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树立起中国南方高效节水灌溉新典范。
“滴水”威力大 旱地变良田
蔗糖开榨前夕,记者到广西最大产糖市崇左走了一圈。在宁明县天西华侨农场,看到甘蔗普遍有两个成年人高,又粗又壮,却东倒西歪,有的只好捆扎在一起相互支撑。农场技术人员介绍,这是今年两场强台风“威马逊”和“海鸥”留下的后遗症,尽管长相不好看,但亩产8吨以上没问题。
大灾后仍取得比往年多几成甚至1倍的高产,秘密就在蔗根下——每一行甘蔗根部都布有一根细水管,水肥一体从小孔一滴滴冒出来。
古来“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广西,在6650多万亩耕地中,约有4000万亩是旱坡地,收多收少、有收无收全靠天,以前习惯叫“旱地”;有灌溉能够种植水稻的,习惯叫“水田”,约占2600多万亩。近年广西大规模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突破水利“最后一公里”灌溉瓶颈,使稻田真正成为“水田”——80%以上实现了有效灌溉。由此,广西在继续推进常规灌溉的同时,大力发展管灌、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让水往高处走,使旱坡地变成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战场。
在广西这样降雨量充足、地表水地下水都丰富的地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有无必要,当初是有争议的。实施数年之后,区内外早已众口一词赞扬——无论在甘蔗、水果还是蔬菜上,只要搞了管灌、滴灌、喷灌,产量第一年普遍提高五成以上,增产效益大都可以收回设施投资;第二年起普遍比以往增产1倍左右,新增产出基本上就是净收益。
广西水利厅厅长杨焱介绍,广西虽然雨水丰沛,但是时空分布不均匀,夏季降雨集中,容易造成洪涝灾害;而在甘蔗、香蕉、柑桔、芒果和秋冬菜等十分需要补水的秋冬季,又往往少雨无雨,经常引发干旱灾害,形成“季节性缺水”;广西降雨量空间分布也不均匀,雨量少的左江旱片、右江旱片和红水河流域的桂中、桂西北旱片,其实都依江傍河,却有水用不上,形成“工程性缺水”。以这些旱片为主战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季节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的历史面貌。
全国扶贫状元、田阳县尚兴村党支书莫文珍今年特别开心,他领办的芒果合作社连片2000亩山地果园,利用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资金,2012年第四季度动工,在果林中按一定间距铺设水管、设置龙头。去年入秋时工程完工,这片芒果赶上后期一次关键性用水,株产和亩产都比原来增加六成以上。今年控梢、壮花、保花、壮果4大关键环节都用上了水,单果更大,外观更好,肉质更香,卖价更高,芒果普遍增产1倍以上。据介绍,像这样搞管灌,每亩一次性投入1500元左右,而果农一年即可增收2000元以上。
莫文珍原本生活在大石山区,20多年前他第一个走出石多土少的故乡,来到现在这个到处是沃土的地方,在当地人不愿耕种的山上开荒,陆续把全村人都带了出来。现在,装备了水管的果山很值钱,不时有当地“原住民”愿意拿山下水田换山上果园。移民们说,水上了山,就是拿十亩水田换五亩果山,也舍不得啦!
土地“粘”成片 块大好“耕田”
莫文珍是当地最大的芒果种植户,也是土生土长的芒果技术权威,还是芒果合作社领办人。移民们谁家果园谁家管,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水肥施用,统一揽商上门收购外销,果农、专业户、家庭农场一起融入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搞得红红火火。把土地“粘”在一起的神奇力量,正是“水”。
饱含财政“真金白银”的农田水利项目往哪投,广西水利部门指导思想很明确:向土地经过整合、能够连片实施的地方倾斜。在八桂农村,凡是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之地,放眼望去大都看不到田埂,只见管网漫山遍野。
上世纪90年代,在富川瑶族自治县,农民就开始用“水”把土地“粘”在一起。好不容易争取到水利项目,整座山整片地先不分你家我家他家,铲平田埂统一修好水渠、铺好水管、建好道路后,再成方成块连片分回各家各户,重新分地用的是一种古老而公平的办法——“抓阄”(抽签)。有了水种什么?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特点,脐橙开始在富川推广种植。
今年11月26-28日,出席全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现场推进会的代表,首站来到富川参观,车行一两个小时都走不出果林带。据介绍,全县水果面积现有47万亩,其中脐橙占30万亩,今年预计产量50万吨,产值20多亿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可超万元。随着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高产质优的水果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最大支柱,也成了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今日富川真正成了“富饶之川”。
冬季是脐橙收获时节,路边到处可见果农大筐大筐往车上装果。当地干部介绍,这些水果大都运往县城的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那里已有20多家上规模的企业,每小时可加工果蔬200多吨。通过这些龙头企业与果农连接联结,脐橙产业逐步自成体系,环境讲生态、种植讲品种、管理讲科学,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成了富川引以为豪的“金字招牌”和“亮丽名片”。
蔗果菜茶桑 有水皆兴旺
近3年糖价一路走低,拖累广西糖料蔗收购价格连年下调:从2011-2012榨季每吨500元的历史最高位,逐年调低为2012-2013榨季每吨475元,2013-2014榨季每吨440元,2014-2015榨季首付价每吨400元。数十年来占全国产量六成之多的广西蔗糖产业,滑入萎缩衰退的困境之中。
广西甘蔗基本种植在旱坡地上,长期以来看年景好坏亩产在4吨上下徘徊。近年来,通过整合高效节水、小农水重点县、土地出让收益、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等项目资金,大力开展蔗区水利建设,累计投入财政扶持资金20多亿元,建成糖料蔗高效节水灌区近百万亩,甘蔗产量和含糖量大幅提高,增产收益大都能抵消收购价调低的影响。
2013年,自治区政府出台促进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5-8年努力,建设500万亩高产高糖的糖料蔗基地。今年,全区实施50万亩试点摸索经验,明年推进80万亩示范基地建设。以水利现代化为突破,推动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耕作机械化,实现甘蔗高产高糖,正是广西力扶蔗糖支柱于市场波澜中不倒的关键一着棋。
2011年起,财政部、水利部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支持广西高效节水灌溉重点县建设。目前,广西包括“高效节水”在内的“小农水”重点县已经突破100个,覆盖了全区绝大部分粮食、糖蔗主产区,兼顾水果、蔬菜、茶叶、桑茧等其它特色经济作物产区。
装备了灌溉设施的旱坡地,生产力水平随即发生历史性飞跃。据记者到各地进行的广泛调查,江州糖蔗、田阳芒果、隆安香蕉、恭城柑橘、阳朔金橘、兴安葡萄、凌云茶叶、富川蚕桑、环江红心柚、右江西红柿等项目区,实现管灌、喷灌或滴灌后,产量质量均大幅提高,无论水果、蔬菜还是其他经济作物,亩产值普遍跃升到万元以上,纯收入大都翻一番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