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黄瓜皮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钦州黄瓜皮实现“华丽转身”

  忧 品质难保证 产业链缩水

  5月份是“三那”(那丽镇、那彭镇、那西镇)的瓜皮市场最火爆的时候。往往凌晨4时,种植黄瓜的村民们通过各种交通工具,运来自己腌制的“瓜胚”(加工成瓜皮前腌制的黄瓜半成品)前来销售。当出现品相较“靓”的瓜胚时,一些钦州本地的黄瓜皮加工厂商以及钦州、东兴、合浦等各大市场的小贩,会“一拥而上”。

  “原料很难抢。”肖群在收购旺季时,每天要为工厂采购1.5万~5万斤瓜胚,但瓜胚的质量不一成了他十分头疼的问题。“以前大家用四五斤黄瓜制作一斤瓜胚,现在是两斤不到的黄瓜就可以腌制出一斤瓜胚,瓜胚的质量普遍下降了。这也直接导致了工厂在采购环节面临挑选的困难,影响最终成品黄瓜皮的品质”。

  何大福则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企业和黄瓜种植户联系较为松散,未形成完整的企业订单,也没有统一的腌制瓜胚规范,导致瓜胚的质量不一。

  肖群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今年他投入60万~70万元采购设备加工瓜胚,并与百户农民签订了“保价”协议,以约定价格向种植户直接采购鲜黄瓜加工瓜胚。

  当初肖群会选择黄瓜皮加工这一行业,是因为看到黄瓜皮在钦州的酒店里受到外地游客的欢迎。2003年,肖群建立广西钦州市广泰食品厂,在经历了2005~2010年供不应求的“蜜月期”后,他遭遇了黄瓜皮市场份额的急剧萎缩,“如公司在区外的瓜皮销售额,从之前700万缩水到今年的70万,跌幅很大”。

  据统计,目前钦州黄瓜皮登记在册的企业有19家,这和2003年前后几十家的盛况不可同日而语。吴再强告诉记者,实际上目前大型专业的黄瓜皮加工厂只有4~5家,其他都是兼做黄瓜皮和其他食品加工,“黄瓜皮产品价格涨不上去,市场也打不开,不少加工厂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