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秀峰区以民生情怀破发展困局的启示

“民利”摆首位 难题迎刃解

  地处桂林市中心的秀峰区,可谓“寸土寸金”。

  城市要发展,百姓思富裕,在有限土地资源的盘整中,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秀峰区从以往追求GDP和税收增长的思维中走出来,恪守“让利于民,确保居民生活升级”的原则,使得一道道困扰多年的难题顺利破解。

  难题一:捧着“金饭碗”没饭吃

  解题法:改变“撵走群众”的思路,让村民分享红利

  说起鲁家村,许多桂林人会想到“豆腐鱼”这道菜。传承石磨豆腐工艺300多年的鲁家村,前临桃花江,背倚“国宾洞”芦笛岩,距市中心仅两公里,是许多中外游客的必经之地。

  守着这份优质资源,鲁家村人却曾经找不到致富的门路。为啥?因为村落破旧,群众吃不上“旅游饭”,仍旧“从土里刨食”。规划部门一度有过“让村民搬离景区”的设想。

  新一届秀峰区委、政府领导瞅准“两江四湖”二期工程实施的机会,跳出“撵走群众”的思维,拟对鲁家村实施就地重建。拆旧村、建新村,村民利益如何平衡?让村民掏钱建新房钱从何来?对此,秀峰区委书记赵满生说,新村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好后按每人60平方米的标准统一分配,一家一栋小楼;资金则采取政府投入和引进投资商共同出资,对鲁家村的土地资源重新整合,纳入桃花湾景区建设的大规划。

  而今,投资6000多万元的鲁家新村已建成。以小青瓦、花格窗、马头墙等桂北古民居元素装点的一幢幢别墅,与“桃花湾”绿水青山相映成趣。“这么好的房子,这么好的地段,村民多数把别墅租出去了,吃租金都够了!”村民小组长阳燕军说,“也有不少村民留着自己开饭店,现在每天游客接踵而来。”

  漫步在鲁家村清幽的石板路上,记者走进一家名为“江畔小屋”的旅馆。经营者廖凤鸣热情地招呼我们品尝她刚制作的豆腐花。她感叹:“以前我们村又穷又脏,就连周边村子的群众都看不起我们,更别说有游客来参观啦。新村建好后,客人蜂拥而至,如果还赚不到钱也只能怪自己。”

  拆旧村时,廖凤鸣家的房屋在全村是最好的,她当初强烈反对。“哪知道会建得这么好,莫提以前的事啦,我现在还有些愧疚。”廖大姐指着村口第一栋别墅笑言,“那栋才是我的,300多平方米,租给别人了,月租金一万多元。这栋是租我妹妹家的,面积小一点,我和女儿共同经营,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难题二:危旧房盘踞漓江边14年难拆掉

  解题法:调整规划,变商业房开发为生态广场

  中心城区要改造提升,“拆迁”是必须跨过的坎。

  紧邻漓江的滨江北路,是桂林市区旅游的重要景观通道。可是,就在这条路边,几栋危旧房盘踞了14年。山水名城之所以留下这块“大伤疤”,主要是该地块最初规划为商业房开发,而64户直管公房住户却坚持“就地房改”,不肯搬离。

  怎么办?桂林市委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对该地块重新规划,将原房地产开发调整为建造滨水生态广场公益项目。思路一转出路来。于是,秀峰区派工作组日夜跟进,近百名党员干部吃住在工地上,坚守“让搬迁户生活更有尊严”的底线,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仅用66天就完成了64户房屋征收及安置工作。

  在秀峰区委副书记杨明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这批拆迁户送来的一大堆锦旗和感谢信。搬迁户刘桂喜在感谢信中写道:“党和政府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帮助我们圆了14年渴望的住房梦……”

  “只要坚持让利于民,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秀峰区区长蒋育亮告诉记者,借鉴“滨江北路模式”,他们在琴潭片区改造中,短短两个月,606户动迁户就愉快地签订了搬迁协议,还出现了排队争着签订拆迁协议的场景。

  “听说这一片已规划建设商业文化广场,市里已列入十大‘重中之重’项目。我们都搭上了这趟顺风车,旧房子换新房子,小房子换大房子,而且还不用掏钱,这等好事谁不干啊!”家住红岭小区一位姓高的退休干部说。

  琴潭片区被征迁户张健听说要拆迁,跑到项目指挥部蹲守了一个星期。当他得知“按1∶1换新房,所选安置房如超出原产权面积20平方米以内仍按每平方米1800元成本价购买,而且新房周边生活配套更齐全”,张健当场得出结论:“算上拆迁补偿,我选一套比原来房子多出20平方米的新房,除去房款补差,还能领到3.4万多元!”于是毫不犹豫地在搬迁协议上签了字。

  难题三:新开发区征地难

  解题法:解除后顾之忧,让农民“有住有铺有股”

  琴潭新区与临桂新区土地相邻,做好琴潭这篇文章,对于桂林新城与老城实现有效互动,意义重大。

  进行新区开发,当然需要征地,这其中首要的是安置好失地农民。经过充分论证,秀峰区提出了“拆村并点,集约用地,统一建设农民新社区”的思路。即先给被征地农民买养老保险,政府给每名投保者发放1.2万元补贴;同时保障每位被搬迁的村民每人可按成本价购买60平方米住房和5平方米商铺。仅补贴1588名被征地农民买养老保险,秀峰区财政就拿出了1.5亿元。

  在已建成的桂林首个被征地拆迁农民安置点——莲花塘社区,记者遇见刚领回8月份养老金的龚阿姨。她笑言:“我们这里世代靠土地为生,如今,土地被征用了,我也领到了政府发放的养老金,日子过得比以前舒坦多了!”

  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为彻底解决被征地农民今后的生活保障问题,秀峰区在琴潭园区内最好的地段还开发建设了4个搬迁安置点,失地农民不仅“有住、有铺”,还有“股份”呢。

  以土地入股,莲花塘社区成功引进国内知名家具建材企业进驻。如今,投资5亿多元打造的大型家居建材城早已开业,当地500多村民不仅在此实现就业、参与经营管理,还定期从项目收益中领到了股份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