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工业是不是一定就守不住碧水蓝天?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北海人用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表明:工业崛起可以与生态保护比翼高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北海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日前,环保部公布2014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在已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161个城市中,北海名列9个达标城市之一。北海市上交的这一“清新”答卷,在近年来工业强势崛起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统计显示:上半年,北海市一举摘得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区第一,而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2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1.85%。与此同时,北海在全国重点城市环境质量考核中已连续15年名列全国前十名,环境空气质量连续10年位居广西第一,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几乎年年达到100%。
经济持续增长,能耗不升反降;工业疾速快跑,碧海蓝天依旧。北海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举的绿色发展之路,其秘诀在哪里?
高起点谋划,守住生态红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北海的优势和竞争力,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自治区党委常委、北海市委书记王小东多次强调,发展经济必须守住生态红线。
近年来,北海在发展经济和工业补课的同时,始终以保护生态的前瞻目光,高起点谋划产业,高标准制定规划。该市率先编制了《北海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09-2020)》《北海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制定出台“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以及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工作方案等,作为全市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先导。
守住绿水蓝天是底线,而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则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与胆识。历经经济大潮的几度起落,北海最终找准了自己的发展定位: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海蓝天,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为前提构建新型工业化产业格局。
随着绿色产业基调的确立,北海电子信息业率先崭露头角。9月3日,惠科电子科技产业园无尘液晶屏加工车间内,工人们屏气凝神在每一道细小的工序上精雕细琢。“如今北海聚集着像惠科这样的电子信息企业共120多家,创造的产值占广西同类产业产值近七成,它们低能耗、零排放的特性为北海新型工业化赢得了环境容量。”北海市工信委副主任罗远鹏说。
与此同时,北海市对工业项目抬高门槛,招商引资中将产值高但污染重的项目拒之门外,从源头上严把环保关口。“像五金电镀、有水洗工艺的服装制造等能耗高、污染大的行业,我们会首先摒除,其次项目环评能否过关、污水排放是否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等,都是我们选商引资的硬指标。”北海出口加工区管委会招商局局长黄兴焕表示。
经济发展的同时咬定环保不放松,为北海赢得了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生态”与“工业”两条腿走路的步态愈加轻盈。在今年自治区对2013年污染减排任务考核中,北海成为完成减排任务的4个城市之一,工业污染由之前占全市排污总量的60%下降到15%左右,大气环境质量、水污染控制、主要污染物减排等“绿色”指标全区领先。
举“重”若“轻”,释放绿色产能
毗邻铁山港码头的临海工业区,矗立着北海市最大的工业项目——中国石化北海炼化公司。记者在厂区采访发现,除了纵横交错的管道铺设外,室外鲜见人工操作,园内空气清新未闻一丝异味,工业废水经过处理装置后缓缓流入厂区内景观池塘,一幅水清鱼儿乐的田园景象展现在记者眼前。
“北海炼油异地改造石化项目,是近年来北海经济提质增效的最大亮点。”北海市环保局副局长卢学军介绍说,从原来年原油加工量60万吨的小炼油厂,异地改造建成年原油加工能力500万吨的现代化大型石化企业,产能增长了8倍多,但污染排放总量保持不变,且废水含硫量等主要污染指标比原来明显改善。
念好了环保“紧箍咒”,北海工业发展举“重”若“轻”。中国石化北海炼化公司投入6亿元建设污水处理系统、烟气脱硫系统、燃料气回收系统等配套环保工程,使污水回用率达到90%以上,各项排放指标大大优于国家标准;北海电厂2011年以来投入技改资金1.5亿元,实施锅炉设备改造、电除尘提效等节能减排项目,累计实现节约标煤4.54万吨/年,SO2、NO2和粉尘排放等环保排放主要指标保持优良。在制糖、新材料、石化等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制度创新,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先后涌现,实现了资源利用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除了企业的自我革命,2011年以来,北海市每年从财政收入中划拨2000万元专项资金,对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给予奖励扶持;强令关闭23家(条)高污染、高排放的小水泥、淀粉、造纸、酒精以及鱼粉加工企业、生产线,对城区建成区烟尘控制区实现100%覆盖,产业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万元GDP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降低。
环保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靠环保部门一家的力量往往独木难支。卢学军告诉记者,北海的经验是:将生态建设、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各项环保指标分解到各相关主管部门,由部门主要领导抓落实和推进,环保部门发挥协调、监督作用,年底对各部门完成情况进行打分,从而形成各部门对环保齐抓共管的全新局面。
生态宜居,托起北部湾蓝色新城
临近中秋,南宁市的陈先生携全家乘动车到北海旅游,这已是他今年第三次选择到北海出游。“一方面是动车方便快捷,最重要的还是觉得北海城市环境越来越好,道路宽敞整洁、空气清新、海水碧蓝,喜欢这里悠闲舒适的生活。”
“未来北海无论如何发展,环境绝对不能被破坏,这是红线、底线。”北海市市长周家斌说。去年北海红树林在“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十大最中国生态名城”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北海绿色发展的最好见证。
2012年,北海市投入100亿元集中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市政道路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公共设施等100项重大项目的实施,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推向高潮。与此同时,北海加快生态示范区建设,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狠抓“清洁乡村”活动,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构建大生态保护新格局。
根据北海市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北海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达到90%(县城达到7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县城达到9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森林覆盖率达到31.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城市美誉度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头顶“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十大最中国生态名城”等多项光环的北海,正以优美的竞走姿态,奔向经济生态两相宜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