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中电产业园的朗科国际存储科技产业园车间里,工人在忙碌作业。 李君光/摄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1%、财政收入增长18.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8%——今年上半年,众多城市经济下行压力渐大,北海市却交出一份“漂亮答卷”,4项主要指标增速位列全区第一!
而此前5年间,北海这个曾经掉队的中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强产业、兴文化,疾速追赶,创下GDP年均增长17.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3.2%的广西纪录,凭借着“速度快、质量好、结构优、后劲足”获得持续点赞!
一个历经潮起潮落的城市,缘何频现飞扬之势?已被视作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范本的“北海现象”,给人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抓产业,筑牢城市持续发展内生力
经济指标急速飞奔,北海的“秘诀”在哪里?
“坚持了正确的发展理念,找准了符合北海实际的发展定位,探索出了科学的发展路径。”自治区党委常委、北海市委书记王小东一言概之。
历史上,北海的发展曾几经辉煌却又几度复归沉寂,其发展热潮过后又被“打回原形”的起落不定的命运总是让人遗憾不已。
不乏资源和区位优势,为何会遭遇这样的发展宿命?北海市的决策层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缺乏产业支撑,城市内生力不足,正是这座城市置身开放前沿、却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产业上寻求突破,加快发展产业、夯实产业支撑,成为增强北海发展内生力的突围与跨越之道。
2010年年初,北海启动了旨在提升城市发展内生力的“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将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临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作为发展突破口,围绕产业大抓项目建设。同时,不断优化北海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等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工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在强力推进“三年跨越发展工程”之后,北海不仅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纷纷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成功甩掉“无产业支撑”的帽子,还坐稳了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头把交椅”,实现石油化工、特钢新材料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强势崛起。同时,农产品加工、旅游、商贸等其它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支撑显著增强。
电子信息产业是北海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近年来,北海引进中国电子集团,并借助其强大实力和影响力,招来了台湾光宝集团、冠捷科技、深圳朗科科技和三诺电子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使电子信息产业呈爆发式增长。
目前,北海市共有电子信息企业122家,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40家,并形成电路板SMT、元器件、注塑、五金、线材等配套链。今年前7个月,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410亿元,预计今年仅电子制造业部分产值即可达65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北海产业发展的一个“蓝本”。其实,这几年北海大规模投资积聚的效能正逐步释放,除电子信息产业外,中石化、诚德镍业、渤海粮油成为工业的中坚,正在进一步做大做强。神华集团能源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将在2016年前建成投产,北海不仅在根本上改变了缺乏产业支撑的历史,而且将奠定其在自治区“双轮驱动”中的战略地位。
优结构,轻重兼备构建合理现代工业体系
“工业补课”,激活了北海城市的内生力。那么,其发展质量如何?
北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潘能辉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去年北海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5.6%,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8.87%,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反映产业发展晴雨表的工业用电量在去年高位运行的情况下继续增长22.79%。
GDP是反映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则又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北海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全面反映出了全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在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的提高则反映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更加合理,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潘能辉说。
事实上,近年来,北海市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空间布局,以北海组团和铁山港(龙潭)组团为两核,以北海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等七大园区为重点,以325国道北海段沿线地带为补充,加快构建“两核七园一带”工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千亿元产业及其他优势产业。
“目前,北海已经形成了轻重兼备、结构合理的现代工业体系!”北海市市长周家斌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借势发展,北海经济已实现质量效益双提高。
一个事实是,北海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8年的25.5∶34.9∶39.6调整为2013年的19.4∶50.8∶29.8。“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增加值的大幅提升,说明了北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潘能辉认为。
对此,北海市工信委副主任罗远鹏分析说,北海规划建设的七大园区,根据自身定位,发展各有侧重、体现特色,基本形成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园区之间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如:北海工业园区以“园中园”的发展模式,打造成为以布局大型生产性企业为主的综合性园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发挥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生产型服务一体化功能优势,发展外向型产业;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发展石油化工、林纸、能源电力、船舶修造等临港型产业及配套产业;北海高新技术园区则突出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抓服务,优质环境激活成功因子
跨越发展,让北海鼓舞人心的蓝图变成了有目共睹的现实。
“几年来,我们提出‘真抓实干、把事干成、造福百姓’的理念,用‘把事干成’要求和评价干部,用‘项目建设一线、化解矛盾一线、维护稳定一线’考核使用干部,为一批项目的建成提供了保障。正是这些重点项目产生的强大效应,有效拉动了产业发展和经济繁荣。”王小东认为。
为了让企业项目见成效出效益,近年来,北海市在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企业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
为了服务建设项目,北海市采取定人员、定职责、定时间、定进度的“四定”办法,从项目考察、洽谈签约、落地建设到竣工投产,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打造“无障碍”项目建设环境。
“围墙内的事企业办,围墙外的事政府办。”冠捷显示科技(北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钟珊在与记者谈及北海的服务环境时说。她告诉记者,企业落户北海工业园区时,从签约到办证、动工、投产,凡是企业需要到政府职能部门办理的证照、手续,园区管委会全部代办,企业只是提供相关材料,“跑腿的事都交由管委会的人干。”
钟珊称,冠捷科技在北海投资的项目于2011年4月签约,当年9月便可试产,8个月时间厂房便投入使用。“速度如此之快,与管委会提供的保姆式服务分不开。并且,公司外地员工的小孩上学问题,都是管委会帮协调解决的。”
这样的事例,在北海其实还有很多。“每一个项目进来,我们都按‘四定’工作法,全程跟踪服务,迅速推进项目建设。”北海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刚告诉记者。
基于优质的服务,这些年北海各项工业项目得以快速建成投产:中电北海产业园建设实现“当年招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国钰项目从签约到投产用时仅4个月,惠科电子投产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多……
“我们之所以选择北海,除了看上这里的优惠政策、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这里的发展环境及服务理念也是吸引我们前来的重要原因。”惠科电子管理部经理王成兵说,目前公司已经将生产制造基地全部迁至北海,并计划把总部从深圳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