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为海上新丝路货币流通“注活水”

  同样是钞票,并不意味着在哪里都可以使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11个国家,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在内,就有14种货币,而目前只有新加坡元是自由兑换货币。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五通”之中,货币流通已成为最受关注的内容。

  中国-东盟自贸区内有着世界上近1/3人口及庞大的贸易额。截至2013年,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已突破4436亿美元,大多数交易使用美元结算。结算周期的延长、二次汇兑的成本,都对企业构成浪费。

  一切正在悄然改变。中国-东盟贸易额以人民币结算从无到有,渐成贸易结算新宠。这其中,中国-东盟博览会对金融合作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为中国-东盟货币自由流通开山劈路

  第1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以货币自由流通为主题的“第5届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举行了人民币兑印度尼西亚卢比现钞汇率挂牌启动仪式,标志着中国与印尼两国贸易跨入本币结算的“去美元化”时代。

  而在此之前,中国-东盟博览会已连续4届举办“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政府、智库、企业齐聚一堂,沟通信息、研讨合作并形成政府间的金融合作文件,为中国-东盟之间的金融合作与货币自由流通铺下了奠基石。

  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启动,东盟成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重点地区。中国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签署了6份总额为635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和互设金融机构协议,人民币对马来西亚林吉特、新加坡元、泰国铢、菲律宾比索、印尼盾和越南盾实现互换。为了共同抵御危机,亚洲各国央行建立本币互换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的货币管理当局签署了总额为1.4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贸易,支持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

  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继续开设“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围绕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货币流通展开讨论。东博会将进一步通过金融论坛推动金融创新,为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金融支撑

  金融服务和货币流通是海上新丝路沿线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东盟博览会第一次设立“金融论坛”时,就把“建立中国-东盟金融服务平台”作为主体,在推动区域内金融合作创新服务、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支持、推动区域内投融资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从商讨渠道到金融市场,5届“金融论坛”成为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和货币流通的重要沟通和交流平台,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除了当前中国-东盟的金融合作常项,中国还在筹划更大的金融合作项目。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的重要金融合作项目,并得到了东盟国家的认同。不久前,中国财政部代表团访问东盟6国,在和东盟创始成员国对“海丝”的设计进行沟通时,得到了这些国家非常积极的反馈,双方表示力争在今年10月份前签署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将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广西社科院副院长黄志勇建议将该行总部设在南宁,因为这里有着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代表的“南宁渠道”。

  促进中国与东盟跨境货币服务

  2013年,中国跨境人民币业务达到4.63万亿元。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召开的第6届“金融论坛”,主题正是“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

  论坛在主题下设立了东盟货币交易体系建设、全球人民币清算体系建设、人民币跨境服务创新和中新金融合作专题4个分议题,紧扣当前人民币跨境业务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并形成共识。

  论坛期间,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发布人民币与东盟国家货币的交易指数,中国农业银行将举行人民币与东盟8国的货币兑换挂牌仪式。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杨沐认为,中国银行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载体,需要经历一个三步走的过程:先是国内本地银行,后演化为区域性银行,最后发展为全球性银行。东南亚当前这种深度整合的态势,决定了中资区域性银行的生长,必须落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金融论坛”的设置,有利于自贸区内的金融合作。

  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金融论坛”,人民币跨境合作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