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和马来西亚的传统服饰“纱笼”、缅甸的“笼基”以及越南国服“奥黛”等等,通常使用丝绸等高档面料来设计制作……
“经纬交织”与其说是一种纺织技术,不如说是闪耀在中国与东南亚诸多国家之间的文化融汇精神。最为巧妙的是,2013年10月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文莱举行的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抛出妙喻:“如果说中国和东盟互为‘经’‘纬’,就像我们的衣服编织,有竖条,有横条,互信就是‘梭’,它要用一个梭来编织,经纬紧密交织,才能织就未来合作的壮丽锦绣。”“经纬论”一出,不胫而走。
中国是丝绸唯一的原创国,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为世界所公认。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海上交通大动脉,《汉书·地理志》记述当年汉使以广西合浦为始发港所载运的“杂缯”,其实即是各种丝绸。到了隋唐,海上丝路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也是丝绸,那时出口到西方的丝绸价格一度与黄金相等。中国丝绸成为古代贸易中运销最远、规模最大、价值最高、获利最丰的商品。
因此,学者将这条通道命名为“海上丝绸之路”。别称“陶瓷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等等,但都没有“丝绸之路”那么动感、悠远并得到公认。
在这条云帆高张的传奇海路上,丝绸是标志性物品。中国丝绸及其技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东南亚,传向世界。
经纬,本是一个地理坐标系统。当下,中国与东盟的大宗货物贸易丰富多样,投资和产业合作更是远超古代。中国与东盟之间,“经纬交织”的通商传统,远比丝绸更名贵。
这种传统,无论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无与伦比的传家之宝。
如果说这是事物传统,那么,另一个就是人物传统。
郑和,家喻户晓的中国明朝伟大航海家,已在海上丝绸之路上闪耀了600多年。他在28年间,率领由208艘船舶和2.78万人组成的强大船队,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创举,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在全球开创了大航海时代,同时使得中国的海权、海上贸易、航海技术、舰队规模和实力达到了历史高峰。
广西“海上新丝路 东盟万里行”活动进程中,随处可见郑和的光辉史迹,随处可闻郑和的历史佳话,沿途海洋国家对“和平亲善”的郑和敬若神明。当我们向东盟受访者解释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时,搬出郑和来,对方顿时恍然大悟:好啊!中国这样做很好啊!
印度尼西亚华人约有3000万人。广西“海上新丝路 东盟万里行”采访团到达印尼椰城古港帆船码头,那里还保留着郑和下西洋时代的遗风。而三宝垄市,是因纪念“三保大人”郑和而得名的城市。郑和当年登陆的旧码头已经废弃,但因他的到来,这里逐渐得以开发而成为印尼第四大城市,也崛起了现代印尼第三大港、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集散地丹戎玛斯港。
“你知道郑和吗?”6月7日下午,在三宝垄巿香料街,记者随机访问一位在仿制航海大船上玩足球的男孩,他用印尼语笑哈哈地指着一尊雕塑说:“知道呀,他不就站在那里吗?”仿佛在说邻家叔叔。
在三宝垄,随处可见供奉、纪念郑和的遗迹,如三保宫、三保洞、三保庙(大觉寺)等。我们在三保庙看到一副对联:“刹绕香流莲花献碧朝南海;眼超世界杨柳垂青盼宝垄”。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郑和登陆日,当地民众都会参加盛大朝拜活动。三宝垄,古今海上丝路的见证地,中华文明和东南亚文明的融通地,200多万不同文化信仰的族群和睦相处。导游薇拉说,三宝垄堪称印尼最安全的区域。
“这里馆藏着3000多件中国唐宋元明清陶瓷,大部分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时遗留的文物。”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普拉丝迪欧向采访团讲述了陶瓷故事。馆藏的大量的中国古代瓷器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