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扩量提质释放非公经济活力——贯彻落实全区非公经济发展大会精神盘点

  一个地方的经济活力和市场兴旺与否,有没有长期繁荣的基础,非公经济发展程度是重要的观察指标。

  今年前三季度,广西非公经济不仅为全区贡献了八成以上的进出口额和新增就业,还贡献了67.3%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5%的固定资产投资、70%的税收,分别比2013年同期增长51%、64%、15%。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得益于4年前全区非公经济发展大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我区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扩大非公企业市场准入、平等发展的改革举措和一大批相关政策措施,形成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坚持扩大总量上规模、提高质量上水平、转型升级上档次,坚持政策鼓励与激活内力相结合、政府支持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放宽市场准入与提高核心竞争力相结合,积极探索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高新化转型升级之路……全区上下扬起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风帆,一批非公企业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有效释放出全民创新创业的活力。

  政策先行,“草根经济”沐浴阳光雨露

  回首2012年,广西私营企业户数仅占全国总量的2.1%,注册资金仅占全国的1.4%,与江苏相差近9倍,与广东相差6倍多。

  全区非公经济发展大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活力不足,正是我们的最大短板。”

  “差距就是空间,就是潜力和希望。”自治区党委、政府旋即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广西非公有制强优企业培育计划(2014-2017年)》及配套文件,明确要求放宽准入范围,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外,一律对非公有制资本开放,不得单独设置附加条件。

  各级政府部门拿出敢于“自我革命”“动自己奶酪”的勇气,掏出“口袋里的权力”。14个设区市在2014年先后召开贯彻落实专题会议,并出台相关的配套落实文件59个。自治区发改委制定《广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非公企业家感叹:“这些政策具体、扎实、可操作性强。”

  这极大激发了全区非公经济发展的活力。仅2016年我区就有700多个项目引入民间资本,总额达1260亿元,涉及园区整体投资、交通运输、电力、市政公用事业以及政策性住房、旅游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等经营性项目。

  在贺州,漫山遍野的大理石、花岗岩,曾被抱怨为“发财致富的绊脚石”。近年来,当地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出台有关政策,大力引进培育绿色环保的新型建材民企,谱写出“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传奇。

  坚如磐石的石材竟能漂浮在水面上,还可根据客户需求调整,实现内外墙一体成型。“当初要开发新型建材,反对的声音很多,谁都没见过有这样的产品,大家都觉得不可能。后来,贺州市有关部门了解到情况后,领导带队上门贴心服务,在审批上给予企业很多便利,这是我们选择留下的原因之一。”广西超超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黄聿新感慨道。

  有了阳光雨露,“草根经济”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环境下,我区非公经济仍然保持稳中有进的势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成为全区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优化服务,民营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今年8月,玉林国际汽车城项目遇到困难。负责人黄海把问题反映到了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建立的APP——“互联网+广西非公经济服务平台”上。

  10分钟不到,就进入有关方面的视野。当天,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非公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赵德明对问题进行催办。之后,玉林市委统战部联合市政管理局、住建局等部门,召开多次项目协调会,促进一系列问题的快速落实。

  “所有的办理过程,都自动生成了记录。如此负责和高效也让我们感动。”黄海感慨不已。近几年,企业对广西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普遍予以好评。

  为让目标落地、让政策落实、让工作落细,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动全区非公经济健康发展,让民营企业享有了更多获得感。

  ——优化政务环境。自治区每年印发《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明确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事项及各级权限;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暂免征收注册登记费,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

  ——优化市场环境。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强化市场监管职责,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4年来出动执法人员9万人次,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侵权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查办一批侵权假冒大案要案。

  ——优化法治环境。自治区高院出台相关文件,检察机关依法惩治侵犯非公企业及非公经济人士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为非公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2014年以来共立各类经济犯罪案件1.6465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368万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6亿元。自治区工商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救助平台作用,积极协调解决非公企业反映的经济纠纷和法律诉求。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各地各部门建立健全党政企沟通机制,明确领导干部挂点联系非公企业,协调解决企业有关问题和困难。自治区工信委开展“千名干部入千企”对口服务活动,1097名干部对口服务1118家工业企业。

  引导创新,打通产业转型“任督二脉”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正视一个事实:全区非公经济总量小、层次低的特征还没有根本改观。特别是受制于自身资金、人才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研发和技改投入不足,产业调整转型升级难度加大。

  为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自治区安排专项资金、各市配套相应资金,完善银企沟通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推出符合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产品,建立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4年来,自治区财政安排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2.12亿元,向广西再担保公司、广西中小担保公司注入资本金18.9亿元,拨付资金2950万元扶持59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一台机器人能顶20个工人,我们创新研发的全铝别墅、铝家具等新产品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在广西平果工业区的厂房,智能机器人正忙碌地进行铝制品加工制造,广西平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志强向记者介绍,目前已接到1000套铝别墅的订单。

  “我们已经尝到产业转型的甜头。”谢志强表示,近两年,该公司投入1.5亿元研发创新特色产品,创办的“大学生创业园”每年免费扶持10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企业与大学生协同创新,实现合作共赢。

  博世科是一家拥有核心技术的综合环境服务提供商,与南宁市签订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PPP项目协议,采用“河道清淤+充氧强化+物化污水处理厂+一体化处理设备+水生植物净化+微生物强化处理”的技术和设备,在广西大学碧云湖、美丽南方、民歌湖等多地进行综合治理并取得成效。

  尝到环保甜头的南宁,为创新民企、科技民企、绿色民企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空间。博世科坚持扎根广西、辐射全国、走向国际的发展战略,不断扩大企业国际“朋友圈”。“我们自主研发的二氧化氯制备系统不仅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并且实现了技术及装备成套首次出口海外,使我国在该领域一举由技术进口国转变为技术输出国。”博世科技术研发总监朱红祥自豪地说。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也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发展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桂林光隆光电、海威科技、瀚特信息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光隆光电的光电子芯片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桂林海威船舶电器公司在目前国内舰船的消磁设备市场份额占比90%以上。

  近年来,全区注重引导实体企业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民营实体企业积极适应新常态,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化解低端产能过剩,突破发展瓶颈。据广西2016年民营企业信息直报抽样调查,有59.32%的企业开展了工艺技术研发,45.76%的企业进行了工艺技术和设备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