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脱贫攻坚亮点扫描:上下同心 决战贫困

 

  贺州市创新推行“三统一分”产业帮扶模式,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图为平桂区鹅塘镇华山村村民在产业基地采摘罗汉果。本报记者 蒋 勤 通讯员 莫文庭/摄

  记者 骆 怡 通讯员 古仲皓

  贺州“三省通衢”,是大西南连接粤港澳的重要通道,也是广西面向粤港澳开放的前沿和窗口。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作为贫困地区,贺州下辖的三县两区均为贫困县。目前,贺州市仍有212个贫困村,21.17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摘帽。

  贫困人口多、分布广,脱贫摘帽任务重。这两年,脱贫攻坚成了贺州干部群众心头的一件大事。市委书记李宏庆在今年全市脱贫攻坚推进大会上表示,要扭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培育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千方百计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今年,贺州上下勠力同心、埋头苦干,脱贫攻坚亮点频现:创新推出“三统一分”产业帮扶模式,大力发展旅游扶贫等。

  A 创新推行“三统一分”模式

  11月13日,记者在钟山县钟山镇看到,在已经收割完的稻田里,整齐地摆放着一支支白色薄膜套装的菌棒,远远看去甚是壮观。村民正在给菌棒淋水,用不了多久,朵朵黑木耳就会从菌棒中钻出来。

  莫文言是钟山镇罗旧村黑木耳种植大户,他今年种植了24万棒黑木耳。据介绍,黑木耳生产周期约为6个月,每亩种植成本2.5万元。按照每亩放置1万袋菌棒左右的常规标准计算,每亩黑木耳可实现利润1万元左右。

  经过一年多的种植,因技术要求低、生产周期短、产生效益快,黑木耳成了适合贫困群众发展的“短、平、快”项目。为助推黑木耳产业发展,钟山县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大对食用菌企业和种植户的扶持力度——对种植黑木耳1亩以上的贫困户,每1万菌棒补助3000元、政府贴息贷款1.6万元、贫困户自筹1000元。

  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黑木耳产业在钟山县迅速崛起。今年,该县发展黑木耳5000亩以上,预计总产值超2.2亿元。农民通过自己种植和在基地务工,增加收入8700万元以上,带动2800户以上贫困户增收。

  不光是钟山县,这两年来,黑木耳产业也迅速在贺州其他县区发展,贺州因此成为全区最大的黑木耳种植基地。

  黑木耳产业的兴起,得益于贺州市推行“三统一分”产业帮扶模式,即统一资金支持、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市场销售和分村布点种养。这种模式进一步理顺了政府、银行、企业和群众四方关系,使贫困户通过融入扶贫产业链,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 “四赢”,即贫困户脱贫、企业盈利、金融机构加快资金流动、脱贫攻坚取得成效,有效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目前,贺州在食用菌、茶叶、金银花种植等方面都大量采用这一模式,培育壮大了“优质粮、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畜禽、林业、农业旅游”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并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截至目前,该市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71.9%。

  B 旅游扶贫“异军突起”

  如果说,发展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是农民快速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则是贺州精准扶贫的又一个亮点。经过近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该市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11月初,记者走进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茅厂屋村,抬望眼去,只见炊烟袅袅、古树青葱。穿过极具民族风情的村间小别墅群,又现“曲径通幽,湖光山色”的盛景,令观光客乐在其中。

  近年来,茅厂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几年前的旧模样形成了鲜明对比。村民用以前居住的旧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并与广东一家公司合作开发民宿,组建“万家客栈”,每年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目前,茅厂屋村已实现全部脱贫。

  贺州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中国长寿之乡”县域全覆盖,并通过“世界长寿市”认证。为此,该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突出、农业资源丰富、地域文化特色、“长寿圣地”等优势,深入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构建示范带动、全民参与、成果共享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近年来,通过引导贫困户参与休闲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依托旅游扶贫龙头企业,从事餐饮、住宿、休闲、旅游、观光康养、土特产销售等项目,推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贫困户增加就业和收入,实现脱贫。

  富川朝东镇有不少中国传统村落。这两年,该镇积极挖掘古村古道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扶贫产业,如今岔山、福溪、秀水等村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旅游。

  朝东镇党委书记汪溪泉告诉记者,说服农民主动参与乡村环境整治不容易。为此,该镇多方筹措资金,设立示范单位,村民们逐步看到了发展旅游带来的好处,积极加入乡村旅游发展的队伍,还纷纷出谋划策改善环境,随着游客的增多,当地村民服务意识也不断增强。

  C 资产收益扶贫促农增收

  在各方努力之下,贺州市扶贫产业如雨后春笋,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强有力引擎。如何让农民在发展产业中获益更多,贺州市探索出资产收益扶贫的一条新路。

  八步区贺街镇联东村村民合作社今年5月底成立,是贺州市第一个村民合作社。与农民自发成立的带有经营性质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不同,村民合作社是行政村依法设立的全体村民参加的集体所有、合作经营、民主管理、服务社员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村民告诉记者,如果要把村民合作社比作一个公司的话,那么全体村民都是“股东”。联东村的人口有1377人,他们全都拥有村民合作社的“股份”。

  此前,联东村集体收入来源非常单一,仅靠山林出租每年获租1万元出头。今年,该村获得了八步区财政划拨的50万元扶贫资金,该村将这笔钱以村民合作社的名义投资光伏发电产业,预计每年可以产生6-8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这样,我们既可以进行修桥修路等公益事业,也可以唤醒村里闲置的山地等资源资产,发展油茶、杉树等经济林的种植,让村集体经济越滚越多。”该村第一书记朱水军说。

  今年,贺州市通过引导和支持贫困户通过土地经营权、资金、资产入股、保底分红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农民资产性收益。还推出农旅结合、生态移民等惠民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实施政府让利、群众得利等举措,有效增加群众资产性收益。

  据了解,贺州707个行政村今年内都将成立村民合作社,全市贫困村基本上都有统筹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资金,主要用于光伏产业、入股公司发展黑木耳及果蔬产业等。目前,今年预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万元的有30个村,占预脱贫村的60%,预计年底预脱贫的50个贫困村都能达到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