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讯(记者罗先彬 冯峰)河池市是中国著名的喀斯特山区:全市335.08万公顷土地总面积中,喀斯特地貌(石山)面积就达166.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9.7%,石山区面积占广西石山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广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河池市还是革命老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叠加的地区,也是广西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
“十三五”期间,河池市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4.5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对象22.45万人,建档立卡人口分别占广西近四分之一,占河池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三分之一,任务非常繁重。
据调查核实,这些建档立卡搬迁对象,绝大部分生活在深山区、高寒区、荒漠化地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地区,而且居住分散,贫困程度很深,自我发展能力很弱。
恶劣的地质条件,历史现实原因等多重因素,导致河池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实施难度非常大。
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移民搬迁专责小组的指导下,今年以来,河池市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领导,全力破解难题,强化政策宣传引导,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啃最难啃的“硬骨头”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自治区的目标任务非常确定,必须不折不扣地坚决完成。根据河池市的实际情况,河池市委、市人民政府及早作出部署,提出了工作目标任务,即:2014、2015年度搬迁项目要在今年11月底前竣工,12月底前全部搬迁入住;2016年下达计划的搬迁项目,县城集中安置点当年交房率要达到70%以上、入住率达到50%以上,面上由群众自建的安置点在今年底前完成80%以上,并达到入住要求。
同时,要求各县(市区)、各级各部门做到落实主体责任不推卸、完成目标任务不动摇、克难攻坚不放松,以最大的决心、最硬的作风啃下易地扶贫搬迁这块“硬骨头”。
河池市为此专门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指挥长,下设易地扶贫搬迁专责小组,由1名市委常委担任组长,1名市人大副主任担任常务副组长。专责小组分别从市直相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集中到市委党校驻组工作,统一管理、集中作战,抽调人员与原单位工作完全脱钩,年度考核单列开展。
11个县(市、区)也成立了县级易地扶贫搬迁专责小组,由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常务副组长,配强专责小组人员,落实办公场地和工作经费,全市形成市县有攻坚指挥部、上下有专责小组、挂帅有党政主要领导、实施有县乡具体落实、工作有部门督查指导的攻坚格局,切实做到高位协调,高层规划,高效推进。
根据“十三五”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河池市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的理念,全面总结“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经验,科学制定了《河池市“十三五”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和《河池市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明确了搬迁对象、安置方式、资金筹措、补助标准、土地政策等重点问题,精心谋划好公共服务、产业配套、就业扶持、社会管理等关键工作,有效推动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建设,河池市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从工程承包模式、前期工作、建设标准、招标投标、审批时限、结算审计、竣工验收等方面,就易地搬迁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十条具体破解措施。
结合河池市实际,该市制定并出台了《河池市国土资源全力保障脱贫攻坚的若干措施》,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提供了用地保障。三是全面落实自治区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全方位推动河池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
破解一批难题 创新一个模式
破解项目审批慢难题。由于国家、自治区的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的建设用地和项目资金已经有了保障。但河池市调研后发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是各种建设手续的审批和办理,尤其是项目审批和工程招投标,为此,河池市及时研究印发了《关于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就前期工作、项目审批和招标投标提出了具体要求。
破解征地拆迁难题。河池市各级成立强有力的征地拆迁工作组,做好上下协调联动,项目征地涉及相关单位按照主动介入、责任明晰、协调配合的原则,科学制定工作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着力抓好项目建设中涉及到国防光缆、电力、通讯、坟墓、公共基础设施的拆迁,按先急后缓原则统筹安排征地补偿,及时落实项目建设用地。
破解项目建设进度慢难题。河池市实行挂图作战、清单管理,按照年度实施计划和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加快建设进度;每月到项目县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以推进会推动工作;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列入年度绩效考评范围,每月对各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一次督查,对督查结果每月一次通报排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实地调研指导,易地扶贫搬迁专责小组领导经常深入项目一线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对进度慢的县启动约谈机制,督促各县(市、区)切实整改。
破解沟通配合不畅难题。河池市县两级易地扶贫搬迁专责小组积极向自治区发改、财政、扶贫、国土、住建、移民等相关部门汇报、对接沟通,争取得到自治区层面更多的支持。同时,大力整治相互推诿扯皮、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破解资金整合难题。在资金用途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整合各类资金,财政、审计部门事前指导、事前介入,规范管理。
河池市注重总结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实践,按照“就城镇、就交通、就园区、就景区、就土地”原则,因地制宜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旅游景点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创新了“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模式:对故土难离及不具备无土安置条件的群众,实施山上搬迁山下、就近就平地搬迁、就交通便利搬迁的安置方式,灵活安置搬迁群众;对有能力、有基础、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引导安置到县城、重点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和中心村。
同时,河池市注重因地制宜,创新实施了工程总承包、村民理事会管理、以购代建、与开发商合作等多种移民安置点建设模式。如大化、都安、南丹等县通过政府引导,村民理事会直接与施工单位对接,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工作实施进度。
由南丹县与广西丹泉集团合作,投资2亿元实施占地的165亩莲花山文化主题公园项目,配套建设高标准幼儿园及城区最大的农贸市场等,预计可解决800—1000名精准扶贫户就业。
培育一批产业 巩固易地扶贫成果
河池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民生保障提升同步推进,结合搬迁对象实际情况制定精准脱贫措施。同步建设创业园,引进企业吸纳就业。
同时,对有门面店铺房屋,组织移民入股购买,通过经营或出租,抱团发展,增加收入,长期受益。大化县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新城,规划建设了农民工创业园,现已有正式入园的孵化企业43家,开工投产24家,安置了300位农民工就业。都安县通过园区企业吸纳脱贫一批、筑巢引凤帮扶脱贫一批、劳务输出带动脱贫一批、支持返乡创业脱贫一批等“四个一批”促进移民稳定增收,在13个安置规模在 500人以上的安置点都预留了 10亩以上的产业用地,河池•都安临港工业区分别吸纳红渡、八仙等安置区搬迁移民近5000人进厂务工。环江县毛南家园安置点以河池•环江工业园区为平台,解决移民就业问题,园区入园企业40多家,投产企业2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家,为搬迁移民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
超额完成“十三五”任务
根据自治区的规划部署,河池市“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24.5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对象22.45万人,同步搬迁对象2.08万人。截止目前,全市已从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勾选落实6.03万户25.18万人,超额完成“十三五”勾选任务,走在全区前列。其中2016年计划搬迁的对象已经细化落实到村到户,到点到人,并建立了搬迁对象花名册。
河池市2016年度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任务为17594户73666人,其中建档立卡16351户68008人,同步搬迁1243户5658人。截止目前,全市计划建设的91个移民安置项目(点)已全部开工,开工率100%;计划用地406.47公顷,已全部落实,用地落实率100%;已竣工住房主体9313套,住房竣工率52.93%;完成投资32.57亿元,投资完成率67.87%;落实专项融资资金34.19亿元,融资落实率100%;搬迁入住36148人,入住率49.07%;建档立卡涉及搬迁贫困户16351户68008人已完成精准识别工作;搬迁贫困户已脱贫28447人,脱贫率38.6%;后续产业发展已落实了实施方案与计划;项目和资金已按照要求公开公示。
在全区10月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情况通报中,河池市综合进度排在全区第一名,有3个项目县综合进度排在全区前10名。
10月13到14日,全区易地扶贫搬迁现场推进会在河池市都安县召开,河池市工作取得的明显成效和经验做法,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下一步,河池市将根据自治区下达的2017年实施计划,研究设计市县两级实施方案,精准谋划好落实搬迁对象、政策宣传发动、项目规划选址、建设征地拆迁、工程招标投标、建设资金筹措、产业就业扶持等关键工作,务必于今年底前能开工建设一批项目, 2017年3月前所有项目全部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