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全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钟山龙道古村俯瞰 记者 蒋 勤/摄

  昭平黄姚古镇里的千年古井 记者 蒋 勤/摄

  9月4日,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村民一边接待游客,一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备战”即将到来的“国庆黄金周”。作为潇贺古道入桂的第一村,岔山村今年在保护古迹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业,让古村重新焕发光彩。

  潇贺古道是湖南潇水连接广西贺江水、陆路通道的总称,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代海陆丝绸之路最早的对接通道。它不仅带来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也孕育了多元厚重的民族文化。在岔山村记者看到,两侧商铺林立的石板路光滑如镜,似乎在诉说旧日的繁华,而正是这些文化元素吸引了大批湘粤桂游客。

  如何传承和保护这段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目前,贺州市正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着力将潇贺古道文化打造成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

  A 曾经辉煌的过往

  据资料记载,潇贺古道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潇贺古道的畅通,南来北往的人群带来各地不同的习俗和文化,使中原文化、湘楚文化与岭南百越土著民族文化形成互动与交融。

  如今,古道贺州段境内仍保存着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其中一个重要体现是留存有白话、客家话、桂柳话等20多种族群方言,贺州也因此被誉为“天然语言生态博物馆”。另外,古道区域还留下许多历史古迹,如临贺故城、封阳古城、富川古明城等遗址,有一批类似岔山村的古村落,村落里保存着风格迥异的古建筑、古井、祠堂、戏台、诗联等。还有众多古关隘、石板路、石拱桥、风雨桥、碑刻等文物遗存,其中富川西北部就有20多座风雨桥。

  据介绍,潇贺古道沿线不少地方还保存着大量的汉墓群,在沙田镇龙中村红朱山出土的战国时期“麒麟尊”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见证了潇贺古道的繁荣兴盛,对于传承潇贺古道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潇贺古道湖南段于2013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贺州市副市长朱东表示,潇贺古道历史文化是贺州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的突破口,对于推动贺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深远的现实意义。按照文化先行的思路,贺州将对潇贺古道在海陆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研讨论证,为贺州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做好文化旅游文章,整合潇贺古道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实现文化产业发展。

  B 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时光荏苒,如今,那些繁华早已随时光老去。贺州市住建局一工作人员黄香运告诉记者,承载着潇贺古道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村落和古建筑现状堪忧。

  记者走进钟山县回龙镇龙道村,这是一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2012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该村现存古民居约100座,它们既有古代南越土著民族的建筑特点,又有中原汉民族的建筑风格,据说区内很少发现有类似的古民居建筑群。

  记者看到,这些古建筑相连相通,每户门上都雕刻着对联与八卦图,比如该村书院正门的对联是“钦明门第流芳远,乐读家声衍庆长”,意在教育子孙要勤奋读书,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其他村庄不同,龙道村的对联不是红纸张贴的,而是镌刻在青石门框上,字体也多有不同,虽历经风雨洗礼,仍清晰可见。

  但是,龙道村的古民居大多已经颓败,放眼望去,墙头上恣意生长的藤蔓植物,满眼旧残斑驳的砖墙。目前,少量古民居依然有人居住,平添了几许历史沧桑感。

  据介绍,由于村民保护意识不强,加上保护修缮资金有限,同时,传统村落内的古建筑主要属于村民所有,多数村民无力按照古建筑保护要求进行维修。由于长期得不到必要的维修保养,古民居、古建筑群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古村落历史遗存越来越受到威胁。

  不仅如此,就连已经建立了我国首个语言博物馆进行保护的各种方言,情况也不容乐观。贺州学院邓玉荣教授对记者说:“一些方言如鸬鹚话,目前就只一个村还在使用,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若不及时保护,很快就会面临消失的危险。”

  “传统村落、古建筑、语言等等,都是潇贺文化的根基,假如这些东西都消失了,那么,我们的本土文化可能就会随之消失。”钟山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陈晓林说。

  C 努力留住古道乡愁

  为了保护潇贺古道历史文化,贺州近年来积极动员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对潇贺古道沿线的文物古迹进行有计划地挖掘、修复和保护,努力再现古道的文化魅力,让人们留住乡愁、记住乡愁。

  在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由于保护得力,该镇秀水状元村、福溪村、岔山村等传统村落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该镇党委书记汪溪泉告诉记者:“我们重视潇贺古道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将其与旅游结合起来,目前效果不错。国庆黄金周,我们打算将几个传统村落连成旅游线路,让群众得到实惠,以此带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据了解,贺州市已组织文化文物保护部门和专家学者开展古道沿线历史文化遗存的普查工作,建立“潇贺古道文化资源档案库”。针对当前潇贺古道文献资料缺乏的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历史上及当代各类有关“潇贺古道”的文献典籍进行整理,并编成《潇贺古道历史文献集成》。

  另外,贺州市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分类别、分阶段抓好古道沿线的古镇、古村、古屋、古路、古桥、古亭等文化遗存的修复和保护,整合全市各级各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开展对潇贺古道贺州段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的申报工作。

  贺州市还大力推进文化项目建设,积极申报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传统村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项目。建好“贺州族群文化博物馆”和“贺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实施古道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研究制定《潇贺古道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规划》,开发古道文化、古村落文化、族群文化、民俗文化和田园风光文化。重点选择一段古道,按照各个朝代的文化风格,分主题、分路段修复古物古迹,开展潇贺古道体验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