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扶贫资金如何精准滴灌

广西贺州一手增投入一手创机制,破解贫中之贫

  新一轮脱贫攻坚,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任务不轻:267个贫困村,29.35万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老少边山”地区,贫困面广、程度深,扶贫开发难度大。此外,贺州不是连片特困地区,享受的政策比不上其他重点地区。这里脱贫怎么干?

  贺州不等不靠,探索扶贫资金投入新机制、新模式,扶真贫、真扶贫,让有限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

  精准投放,竞争立项,防止数字脱贫,把扶贫的钱都花在刀刃上

  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的一个会议室,一场别开生面的“项目大赛”上演。

  “这条路这么烂,一下雨什么车都走不了,你们说,要不要修?”福利镇副镇长潘荣辉调查深入,发言底气足。

  “长溪江中间寨村的拦河坝坏得严重,下游几百亩水田一下大雨就成水淹田,这个项目能不给吗?”柳家乡副乡长李正洪也不示弱。

  ……

  台上乡镇干部陈述,台下相关部门评审,通过竞争立项,一笔笔“民事联解”扶贫资金落实到位。

  脱贫攻坚钱从哪儿来、该怎么花?

  “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必须用超常规办法。”贺州市委书记赵德明说,一手增加投入,一手创新机制,引导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村、贫困户聚集,关键是要精准到位。

  今年市级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15亿元,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15%。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拆掉了资金项目“隔栏”,合力扶贫开发。强化扶贫资金监管、考评,把钱花在刀刃上。

  精准投放,民情调研是基础。富川建立立体访情机制,县乡村共建民事联解服务队,开展农村网格化服务,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把全县划成2249个网格,一对一联系服务。

  昭平县木格乡成立民情直通室,按需扶贫。今年1月,村民代表陆进光找到接访的木格乡党委书记姚富健。“村里没有支柱产业,能不能帮助创业兴业。”陆进光开门见山地说。经过调研和多方联系,根据村里的特点和自身优势,姚富健在县扶贫办争取到了一批免费茶叶苗,并邀请县茶叶办技术人员到地头指导种植。今年2月28日,该村率先在全县成立贫困户产业发展合作社,村里50多户贫困户筹资25万多元,在进源村流转相对集中连片林地120亩种茶叶。

  为防止“数字脱贫”,把脱贫指标列入督查范围,八步区出台脱贫摘帽绩效考评办法,对工作不力的干部,严格追究问责。

  民意汇上来,资金投下去。贺州市聚焦最直接的民生难题,着力农村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倒排工期、加快进度,今年累计投入6亿多元,建设屯级道路133公里,人饮工程7处。八步区步头镇黄石村,新修的村道宽阔平整。“原来的烂泥巴路,雨天满身泥,让我们尝尽了苦头,现在路修好了,方便多了。”黄石村村委会主任赵万强感叹。

  政策性金融助力扶贫搬迁,产移结合,确保每户至少1人就业

  对于平桂管理区盘谷村刘记新来说,搬出大山是过去不敢想的事。他和38户乡亲一样,祖辈生活在“九分山石一分田”的大山里,生活艰辛。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贺州贫困人口中有12.5万人需要搬迁,而首要难题就是资金。

  破解资金难题,贺州市打造投融资平台,用好政策性金融,与农发行广西分行主动对接,让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扶贫搬迁项目。

  盘谷村去年被列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政府补贴、村民自筹,刘记新和村民们搬出大山,住进城郊的移民新城——老乡家园小区。

  “这里交通便利,环境好,旁边就是幼儿园、中小学和医院,小孩上学、老人看病都很方便。”刘记新在新家里高兴地说。

  平桂管理区党工委书记赖春忠介绍,这个移民新城是广西移民搬迁安置示范点,总投资53亿元,规划安置移民3.56万人。截至6月,农发行发放贷款3.2亿元。“这笔钱真是及时雨,为扶贫搬迁赢得了宝贵时间。”赖春忠说。

  搬出大石山,只是摆脱贫困的第一步。

  为了让乡亲们安居乐业,贺州把生态移民工程与产业配套结合起来。“加强移民创业培训和就业安置,确保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消除移民家庭‘零就业’现象,才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赵德明说。

  因地制宜,平桂管理区沙田镇扶持茶叶产业。镇长莫昔寿说:“种茶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群众脱贫大有希望。”

  加快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落地,扶贫部门与金融机构对接,全市完成6.6万贫困户评级授信,累计发放贷款3.17亿元。

  扶贫资金、信贷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搬出大山,捧上新饭碗。

  用扶贫钱栽活“脱贫树”,开对药方,实现自主脱贫和长效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要靠贫困群众自己的双手,实现自主脱贫和长效脱贫。

  开对“药方”,才能拔掉“穷根”。岔山村是富川瑶族自治县的一个偏远小村,全村226户,其中贫困户101户。驻村第一书记夏苏荣调研发现,村里缺致富带头人,发展不起产业。

  经过规划论证,村里成立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发展西瓜、红薯和蔬菜,请专家、访大户,扶贫资金集中投入,250亩西瓜很快就收获上市,一下就卖了10万元。村民们看到实惠,跃跃欲试,纷纷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

  “今年我种的西瓜,一亩地收入2万元。”果农杨志说,种瓜成了他致富的主要门路,特别是技术员推广的有机肥和生态防虫技术,提升品质,让他的西瓜卖出好价钱。

  农村各有各的资源,如何用扶贫钱栽活“脱贫树”?昭平县黄姚古镇远近闻名,政府在旅游产业上精准发力,出台政策扶持。巩桥村村民梁华原本在外地打工,看到有政策优惠,去年底回到家乡开办农家乐,自己创立品牌“黄姚印象”。“一到小长假都是客满,上一个月赚了2万元。”梁华说。黄姚古镇农家乐发展到近40家,民宿旅馆106间,实现旅游收入达15亿元。

  “我们的目的是搭建一个乡村旅游扶贫平台,随着旅游接待量不断攀升,村民的选择也会越来越多,办茶楼、客栈、酒吧、商铺等,重点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脱贫一批、就业脱贫一批、创业脱贫一批。”贺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朱东说。

  目前,贺州已打造出富川脐橙、昭平茶叶、钟山贡柑等产业化示范项目,实现对贫困村扶贫产业全覆盖。钟山县同古镇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将马蹄种植扩展至近千亩,惠及广大农户;昭平县北陀镇九龙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精准扶贫户”的发展模式,基地生产所用的劳动力均为精准扶贫户,强化扶贫对象自身的“造血”功能。

  “精准脱贫关键看有没有增收产业,有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根据资源优势,着力推进特色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才能让贫困群众有产业支撑、有增收保障。”贺州市市长李宏庆说。

  (原载8月28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