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经济发展走笔

迎接梧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 改革领航发展 开放增添动力

  中国共产党梧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以来,梧州市抢抓发展新机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持续开拓创新、克难攻坚、砥砺前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打造西江黄金水道上向东开放的龙头城市的气魄与实力日益彰显。

  坚持创新驱动,

  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同步

  初秋时节,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的循环经济企业生产快马加鞭。在骆驼蓄电池公司的生产车间,全循环新结构免维护蓄电池及新能源电池项目建成投产,各种型号的蓄电池产品源源不断下线,生产线日平均生产蓄电池约1万只。企业负责人介绍,蓄电池产品绝大部分供应给华南地区的汽车总装厂家,在广西汽车总装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接近100%,项目全部达产后可满足五年内独家蓄电池产品供应。

  在产业转型“东风”的召唤下,骆驼公司围绕打造蓄电池“生产—销售—回收—再生产”产业链,做起了循环经济大文章。如今,公司已开建年处理15万吨废旧电池回收项目,通过对废旧铅酸蓄电池进行专业处理,形成再生电解铅、再生合金铅、再生塑料并再次应用于新的蓄电池生产,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企业绿色生产。“以前电池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高耗能、高污染问题,我们通过实施技改搬迁,升级厂房、设备和技术,上马回收项目‘变废为宝’,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骆驼公司负责人表示。

  循环经济发展是梧州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过去,以轻工业为主的梧州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聚性差,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敏锐地意识到产业发展潜力,提出了“雁行阵势”产业发展战略思路,梯次发展再生资源产业集群,陶瓷产业和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医药、食品和光电信息产业集群等,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思路已定,破局立势。梧州市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雁行阵势”滚动拓展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并举的转型,呈现出结构和布局合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重、产业集聚性好等特点。短短几年,以再生铜、再生塑料、再生铝等回收、拆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矿产”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不锈钢重熔、热轧、冷轧、深加工型材为主的再生不锈钢产业链逐步完善,并形成上下游分工明确的全产业链;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成为梧州市的主导产业,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在此过程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过去五年,梧州市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把企业技术改造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持续加大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助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075.67亿元,年均增长18.7%,累计完成更新改造投资1793.54亿元,年均增长27.3%,累计完成制造业投资1869.5亿元,年均增长18.8%,每年安排企业技改项目超过200项,梧州神冠蛋白肠衣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依托技改创新实现了跨越发展。

  激活内生动力,

  招商引资与园区建设并进

  近日,在广州市花都全球自动变速箱有限公司,来自梧州市再生园区的招商人员参观了汽车自动变速箱再制造的研发及生产流程,并与企业负责人对接,洽谈引进该项目落户梧州。

  “我们看好梧州的区位优势和再生资源加工园区的平台优势,有意入驻园区建设再制造产业基地展示中心、孵化中心、标准厂房、道路、绿化及配套设施,并计划引进与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再制造等相关的企业,打造梧州再制造产业集群。”花都全球自动变速箱有限公司华南基地总经理付海元直言。

  与其说企业看中的是梧州的区位优势,不如说是梧州蓬勃向上的发展优势吸引了企业。近年来,梧州依托地处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和西江经济带交汇节点的优良地理条件,主动接受先进生产力辐射带动,夯实发展基础,筑牢产业平台,在区域其他城市中脱颖而出,一个个优质产业项目转移落户,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活。

  “筑好巢”才能引来“金凤凰”。招商引资不仅要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更要有发展。五年来,梧州市围绕“雁行阵势”产业发展格局,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思路,新建多个工业园区,培育若干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已建成梧州工业园区、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梧州市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等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并运用产城融合理念建设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产城一体工业新城,促进园区分布从“点轴式”到“组团式”发展,园区建设由“一枝独秀”到各园区齐头并进的格局。

  目前,全市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8580.7公顷,建成面积3714.6公顷,入园企业达570多家。2015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910.05亿元,产值是2010年全市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的4.35倍,年均增长34.2%;园区经济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1.4%提高到89.2%;全市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的园区达到7个,其中3个园区产值超300亿元,1个园区产值超500亿元,工业园区成为推动梧州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立足园区建设,梧州盘活了存量;借力产业转移,梧州拓展了增量。过去五年,梧州市坚持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累计引进内外资合计到位资金2832亿元,年均增长12%;累计引进项目1928个,投资总额逾3300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76个,投资额超2800亿元。再生资源、再生不锈钢制品、陶瓷、电子信息等东部产业发展迅猛,全市工业产业结构实现重大转型,循环经济产值突破800亿元,工业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昂立改革潮头,

  开放发展与区域合作共赢

  今年7月,在桂粤合作驻点招商大行动中,作为目前中国唯一跨省合作、跨流域合作和东西部合作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表现亮眼,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叠加优势,吸引了众多广东客商垂青。活动中,试验区与前海德润资本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成功签约一个10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项目,落地后将提速试验区的开发进程。前海德润资本公司总裁姜茂林表示:“梧州地处珠西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有着非常好的区位优势,特别是粤桂试验区计划打造两广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我们可以把很多先进的金融改革经验复制到金融示范区来,加快试验区发展。”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是梧州对外开放发展的一道标杆。试验区建设的最初构想始于2011年底。彼时,广东、广西两省(区)政府共同签署《“十二五”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首次提出在广西梧州市与广东肇庆市的交界区域设立产业合作示范区。而后,关于试验区规划建设的思路愈加清晰,并最终由2014年国务院批复正式上升为国家区域合作战略重点。根据规划,试验区发展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上规模、十年大发展”的目标推进,至2030年,试验区开发建设全面完成时,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将达10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梧州市。

  五年后的今天,回望试验区的建设发展轨迹,我们惊喜地看到,以“粤桂速度”推进的江南片区、江北片区、社学片区形成齐头并进发展新格局,正旗源照明新能源项目、航天北斗、丰歌科学建造等产业项目蓄势而起,为试验区加速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奠定基础。

  “梧州要实现跨越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扩大开放,强化合作。”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推进开放合作的目标不变、劲头不松、力度不减,坚定不移实施“东向”战略,强化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市场意识,以更大的力度向东开放、向东看齐。

  在创新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同时,梧州市按照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和推动跨行政区划合作与开发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拓展对粤港澳的多领域开放合作,深化与广州、佛山、肇庆、云浮、茂名等地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完善合作沟通机制,在园区建设和项目引进、用地、融资、审批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推进承接产业转移迈出更大步伐。开放发展为全市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579亿元迈上10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万元增加到3.6万元,总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财政收入由56.1亿元增加到123.7亿元,年均增长17.1%……梧州经济发展的“成绩单”尤为亮眼。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蓄力勃发的梧州再次起航,期待下一个五年的华丽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