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旅游扶贫:众多短板待补齐

 

  

  宜州板栗林游客如潮。

  明仕田园钓鱼比赛吸引了不少游客参与。

  乡村大世界的拓展项目颇受游客青睐。

  下海捕捞渔家乐。

  ■编者按

  旅游扶贫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一大助力。近年来,我区不断探索旅游扶贫模式,取得了好成效,一些闭塞的乡村成为知名风景区,许多贫困户吃上旅游饭,摘掉了贫困帽。“十三五”期间,广西将扶持550个贫困村发展旅游业,让20万人脱贫,并通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动80万人脱贫。但目前来看,旅游扶贫仍需加把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补足基础设施短板、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创新旅游扶贫模式,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 产业融合仍需加把力

  金秀古占民俗村沾了不少“融合”的光。

  2012年以来,在自治区旅发委、扶贫办、住建厅、水利厅等部门的支持下,古占民俗村投入1200多万元,完成了景区、公共基础和旅游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乡村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2015年,全村接待游客1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25万元,人均旅游收入2.6万元。

  “但从整体上说,各部门资金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是当前旅游扶贫有待解决的问题。”广西师范学院旅游学院博士曹世武说,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当地农业的深度融合不够,没能推动相关产业向深加工延伸。

  曹世武认为,广西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京族、毛南族是我区特有的民族,完全可以从这些民族文化海洋中找出特色元素,加大创意设计力度,推出受欢迎的产品。北京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这几年在市场上非常火,其成功经验就是“公众需求为导向,文化创意是核心”。广西并不缺乏文创的资源对象,“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广西还有桂林王城、忻城土司衙署等等,广西缺的是市场意识、文创智库、工匠精神。

  “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单靠重点旅游扶贫村的村民去做这些创意创新显然是不现实的。”曹世武认为,应该多去寻找创意新路径,比如引进社会资本或与相关公司企业、科研院校合作,让创意、设计、开发与公众需求更好对接,形成“当地资源-创意开发-创意产品-乡村旅游平台-游客购买”的产业正循环,如此才有利于乡村旅游业发展。

  2 重大项目落地仍存瓶颈

  据统计,今年广西旅游重点项目预计将完成投资221亿元,一季度已完成投资39亿元,同比增17.1%。“总体上看,全区旅游业投资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从当前重大项目推进情况看,瓶颈依然存在。”

  自治区旅发委相关人士介绍,项目开工率不高是主要问题,这缘于旅游发展资金不足和旅游项目用地指标紧张。如东盟国际旅游风情小镇、南宁龙象谷、上林云里湖、柳州百里柳江创5A等项目用地一直难以落实。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也影响了投资。桂平宗教文化旅游区(白石山景区)、南乡森林温泉度假村、巴马国际长寿养生度假区(东兰月亮河长寿村、都安三岛湾国际度假区)等多个重大项目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影响了项目建设。

  该人士介绍,为解决难题,广西将整合涉旅、涉农以及扶贫、建设、土地、环保、水利、林业、农业等多方面资金,再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资金支持,集中力量推进旅游重大项目落地,通过重大旅游项目的建设,带旺人气,带动农民就业创业。

  3 基础设施短板尽快补足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乡村代表着土、脏、落后。

  如今频频出现在南宁市民口头的“美丽南方”景区,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乡村旅游体验:道路整洁干净,院子错落有致,设施配套完善,娱乐丰富多彩。自2013年底以来,政府先后投入4.5亿元建设基础设施,引进20多家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企业,社会投资达3.6亿元。2015年,美丽南方吸引游客近6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万元,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大幅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

  曹世武认为,要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建设,提高旅游进入性和整体接待能力。应加快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完善旅游接待的配套条件,完善旅游标识标牌的设计和建设,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的“旅游范”。

  据自治区旅发委相关人士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区将整合各方资金,优先支持供水、供电、环卫、通信、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牌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改善旅游消费环境。

  4 旅游扶贫模式待创新

  南丹县芒场镇巴平村原来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如今却是一个风景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的乡村旅游区。

  据芒场镇巴平村乡村旅游区负责人覃家爱介绍,近年来,巴平乡村旅游区内的群众自发成立了4家合作社,采用“有机农业+旅游服务+特色文化”的方式建设乡村旅游区,吸引了大量游客。2015年,旅游区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合作社门票收入60万元,年人均收入9000多元。

  “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是贫困村脱贫摘帽的有效办法。”业内专家说。

  据了解,通过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和扶贫工作的实践,全区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较好的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如玉林五彩田园的政府主导模式、巴马水晶宫的景区帮扶模式、富川神仙湖的亦农亦旅模式、上林鼓鸣寨的异地安置模式等,引导和推动了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户脱贫致富。

  上林县大丰镇云里村的云里湖项目,采用“农户+公司+园区”开发经营模式也值得借鉴。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以承包经营的土地入股参与公司共同开发现代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项目建成后,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以上;公司可通过门票、经营等获得收益,群众可通过就业、公司分红、经营农家乐等增加收入。

  自治区旅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广西将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新途径,通过板块化布局、区域化联动、集合式推进、差异化发展,不断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机制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