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城街道“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

推进项目建设 实施工贸战略 打造特色产业

  “十二五”期间,港北区贵城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完美收官,在项目建设、商贸业、特色产业、工业、民生等方面亮点纷呈,实现五年一个大跨越。

  经济发展新跨越。该街道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按照“工业强街”、“商贸旺街”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结构、效益、质量大提速,实现经济新跨越。五年来,该街道财税收入从2011年的3.0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78亿元,年均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3家,年总产值从2011年的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5.4亿元,年均增长75.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6%;三大产业比重由2.15:11.07:86.78调整为1.77:9.31:88.92,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2.14个百分点,服务业主导地位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该街道拥有规模以上第三产业企业81家,税收总值由2011年的0.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0.96亿元,年均增长10.6%。

  招商引资新突破。该街道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广泛开展全员招商、以商招商、定点招商等活动,促进招商引资加热升温。“十二五”期间,该街道新引进项目36个,其中,新引进投资2.5亿元的国旺花园、投资3.2亿元的天悦华府、投资6000万元的雄达米业等19个企业项目已竣工投产,引进投资达66.15亿元。

  项目建设新发展。该街道大力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采取“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十二五”期间共统筹推进53个重点项目,累计开工建设项目45个,总投资76.98亿元,完成投资57.93亿元,其中投资6亿元的港福时代广场、投资1.35亿元的唐人街、投资10亿元的茂荣针织厂等亿元项目26个。港福时代广场、益海嘉里、贵钢60万吨高速线材技改等24个项目已竣工投产,24个房地产项目增加税收1.2亿元,与“十一五”同比增收35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11年的42.7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9.69亿元,年均增长12.98%。

  商贸业上新台阶。该街道抓住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有利时机,以贵港中心城区为依托,打造城区特色产业核心经济区,构建了“四横四纵”的城区商贸发展战略,以金港大道、郁林路、布山路、建设路、和平路、江北大道为一体的城区商业网络,建设商业聚集区。在进一步完善凤凰城、港宝街等商贸街建设的基础上,新形成了国际生活港、德宝、石羊塘等商业旺街,国美电器城、金香江家具城、金港贸易公司、港宇国际物流公司等20多个商业企业落户贵城,建成三合市场、安居市场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了商业经济圈。同时,大力推进旧城区改造,打造旧城区商业黄金板块,在中央广场、唐人街建立大型商业中心,包括停车场、商业经济用房、超市、美食广场、休闲娱乐厅、影院、写字楼等,提高城区商贸设施建设水平。依托迎宾大道、西苑工业园、西江农场住宅小区的优势,积极引进客商投资商贸,建设星级宾馆、大中型餐饮饭店、大型综合超市、汽车美容维修、广告装潢等行业,以及发展物流配货、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十二五”期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530家,成为该街道税收的新增长点。五年来,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1年的9.8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9.2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8.2%。

  特色产业新增长。该街道依托区位、资源、产业优势,把壮大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城镇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通过抓产业联动促增收,采取“发展规模经营促增收、打造品牌战略促增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增收”的措施,着力培育一批专业户、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引导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开发建设时代花鸟市场、农贸市场、建材市场等三大市场,吸引大批农民进入市场经营建材、农副产品,“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2.7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6亿元,同比增长7%。

  大力挖掘、培养和壮大特色品牌经济,形成“路上搞运输、水上搞特色养殖、地上建绿色银行”的发展格局,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从自耕自种向产业化基地、农业企业推进。五年来,该街道已建立运输和煤场、沙场等小型企业22家,小型养猪专业户21户,开发蔬菜种植基地200亩,引进种植花卉500亩,形成了“一品兴一业,一业带一村”的小产业、大群体发展格局,扩大财源新渠道。

  改善民生新成效。该街道把经济发展成果作为改善人民生活最终目标,努力推进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十二五”期间,先后投入170多万元完成了震塘社区置岭路、鸡头塘路、南平社区五里坟路等15公里道路建设;投入70多万元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完善南平、永新、榕兴等5个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30多万元完成荷城、东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全市社区标准化示范点。解决676户困难户的住房难问题;大力发动城乡居民参加新农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五年来,该街道完成新农合参合13.51万人,参合率100%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95万人,参保率103.76%;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77万人,年均参保率1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685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办理低保7.85万人次,共发放低保金3709.22万元,社会保障惠民政策实现全覆盖。“十二五”期间,该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8414元增加到2015年的12545元,年均增长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