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十二五”期间实现贫困人口减半纪实

把准脉 夯基础 兴产业

  曾经,玉林市玉州区石地村晴天尘土飞扬、雨季黄泥裹腿,如今,这里生产的高品质蔬果正源源不断地从硬化好的道路运往市区;曾经,博白县茂龙村村民吃笋全靠从外地拉回,如今,村里的麻竹种植形成规模产业,好笋远销全国;曾经,陆川塘寨村是打响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第一枪的边陲山村,如今,绿色经济带动这里红色生态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找准“穷根”,因地制宜。“十二五”期间,玉林市坚定不移地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强化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贫困村特色产业,夯实贫困农民稳定增收、脱贫致富基础。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该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超过11.1亿元,贫困人口数量显著下降,由2010年的86.7万人减少至2015年底42.25万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2730元,提高到2015年的6500元,增幅138%。

  1 加大投入 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在“十二五”时期,玉林市共有国家、自治区认定的贫困村259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个(陆川、博白、兴业)。在实施扶贫攻坚工程中,玉林坚持把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农田水利、安全饮水、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玉州区仁厚镇石地村村支书罗承贤告诉记者,以前该村没有水泥路,只有一条不到1米宽的黄泥路延向村外,连小汽车都无法开进村子。这几年,该村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的基础上,多方筹措资金,硬化了11公里的道路,进行了危旧房改造,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村里的贫困户罗诗庆回忆,原来他一家四口挤在十几平方米的泥砖房里,老婆受不住贫困,带着女儿走了,留下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后来村里引进投资,于2013年建起400亩的绿一蔬菜生产基地,2014年又建成100亩的火龙果生产基地,在村委的帮助下,罗诗庆不仅到了生产基地工作,还领到了房子的危改指标。现在,住在70多平方米的新房里,每月领取1200元的工资,这是他“以前做梦都没想到的”。

  据了解,2011-2015年,玉林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86亿元,组织实施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704个,修建村屯级道路3973条1348公里,新建桥梁124座,新建人饮工程281处、小型水利工程78处。各级共投入农村危旧房改造资金6.88亿元,改造危旧房2.88万户。目前,所有村委会所在地都开通了四级硬化路,20户以上的自然村80%的通了村屯道路。全市259个贫困村,每户都有稳固的住房,全部通了电话和广播电视。通过优化贫困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实的增收基础。

  2 精准识别 找准“穷根”有效帮扶

  “你家的帮扶需求是什么?”“帮助我老婆治病,帮助我两个小孩读书,还要帮助我们搞特色种养,改善住的泥砖房……”1月9日清晨7时,尽管天气寒冷,但陆川县清湖镇塘寨村“第一书记”谢有武就和工作队员来到该村塘窝队贫困户谢永旺家采集信息了。

  像谢有武这样的驻村扶贫精准识别工作队员,玉林市有2.4万名。“要实现脱贫,就要认真了解掌握贫困家庭的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实施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决策和考核提供依据。”市扶贫办主任陈华芳介绍,找准“穷根”,“漫灌”变“滴灌”,确保贫困户得到有效帮扶,必须二次入户登记采集信息建档立卡。

  据了解,该市去年12月25日已完成2015年精准识别贫困户分数线和2013年、2014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分数线的划定工作。自去年10月开展精准识别工作以来,该市落实资金2645万元,顺利完成了动员及培训、入户调查评分、两评议一公示、核实汇总分数等四个阶段工作,并完成了入户评估信息录入、数据导入、分数汇总等工作。目前,全市累计录入53.81万户、253.03万人的信息。现在该市精准识别工作已进入信息二次入户采集建档立卡阶段工作,为真正做到精准识别“扶真贫”、精准帮扶真扶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创新模式 推进精准扶贫工程

  2015年葡萄夏收时,产销两旺让陆川县塘寨村村民乐得合不拢嘴。葡萄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该村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生态乡村旅游。当初,村委提出种植葡萄的想法并未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于是村委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联合经济能人,以塘寨村党支部发展葡萄示范点的形式率先种植,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并牵头协调整合了扶贫、林业、农业、科协等单位和个人资助项目资金,引导帮扶困难户参与种植业,号召村民发挥山的优势,做好“山文章”,走出了一条特色扶贫之路。

  无独有偶,博白浪平镇“十百千”产业化示范基地麻竹项目刚开始时也乏人问津,后来村干部带头种植,村里还开展了免费培训,村民逐渐了解到麻竹全身都是宝。

  据麻竹基地负责人陈明介绍,当初从广东引进麻竹种植,就是看准了博白山地土质疏松、土壤肥沃的特点,如今浪平麻竹销往上海、湖南、海南、广东等省区市,农民增收明显。

  以产业化扶贫项目为抓手,帮助贫困农民走上致富之路,是玉林市重要的扶贫措施。除对村干部开展培训,打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外,玉林市还努力挖掘特色扶贫产业,对有前景的项目重点培育,给予政策倾斜。

  “十二五”以来,该市采取扶持龙头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化扶贫格局。通过贴息贷款扶持和完善社会扶贫帮扶机制,吸引民营企业、社会商人、爱心和热心人士参与扶贫开发,发动全社会力量,扶持和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5年来,该市获得龙头企业扶贫贴息贷款3.65亿元,贴息资金1095万元;小额扶贫到户贴息贷款600万元,贴息资金180万元,获得社会帮扶资金1亿多元。

  产业扶贫应稳准实

  ■岭南漫话

  三 峰

  就扶贫来说,“输血”是应急之举,“造血”才是治本之道。要“造血”,就必须发展产业,有产业才有稳定收入。贫困地区、贫困村经济基础薄弱,起步低,因此产业扶贫应做到“稳、准、实”。

  有些地方,政府在进行扶贫产业规划、引进扶贫项目时,忽视贫困地区客观现状,拍脑袋、搞折腾,盲目追求“高大上”,不仅扶贫成效甚微,还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打击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产业扶贫该如何进行?

  首先,突出一个“稳”字。产业扶贫要稳中求进,尽量降低贫困户的经营风险。要对贫困地区的各种资源现状进行专业的市场调查,找到进入市场的突破口。一个村该种植什么、养殖什么、发展什么,要心中有数。同时还要考虑生产供给端和市场消费端。贫困村民怕的是什么?怕搞花架子,怕折腾过后两手空空。

  第二,突出一个“准”字。不仅引进的扶贫项目要准确,符合当地发展实际,而且地方政府的跟踪服务也要精准。其中一项重要服务就是帮助贫困地区打通产业链,实现生产、运输、销售有效对接,防止因各环节脱节带来的农产品滞销。这需要各级各部门把扶贫产业链做精做细。

  第三,突出一个“实”字。扶贫工作必须落到实处。在推进扶贫工作时,地方政府领导必须摈弃唯政绩思维,要清醒意识到扶贫目的是为了让贫困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只有这样,在开展扶贫规划时才能脚踏实地,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