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十二五稳进突围 提质发展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河池城乡建设展新貌,生态文明建设见成效。图为东兰县红水河畔的美丽村庄。 

  一家酿酒企业生产车间。河池的酿酒、优质饮用水产业产能、产值居全区首位。

 

  河池机场欢迎八方来客。 

  河池城区山绿天蓝,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7%以上。 

  河池创新模式,全力打赢扶贫攻坚战。图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可爱移民新村。 

  农民享受核桃丰收的喜悦。目前,河池核桃种植面积达216万亩,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

 

  河池实施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辟大任产业园,促进涉重企业出城入园。图为园区建设现场。 

  旅游产业成河池发展新亮点,旅游总收入等主要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图为天峨红水河蚂拐文化旅游节。

  “十二五”以来,河池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了提质发展,但我们必须看到:河池仍然面临83.77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艰巨。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采取超常规措施,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以实施“七个一批”为抓手,横下一条心,立下愚公志,攻坚五年,圆梦小康。到2020年,确保全市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全市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摘帽。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推进产业发展脱贫,坚定不移整市推进核桃产业,持续实施整乡推进开发扶贫和连片推进旅游开发扶贫,实施684个贫困村整村推进精准脱贫,实施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产业扶持贫困户全覆盖行动,带动全市贫困人口脱贫。推进转移就业脱贫,通过就地转移就业或外出务工,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就业帮扶力度,实现稳定脱贫。推进移民搬迁脱贫,确保17.3万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发展好、能致富。推进生态补偿脱贫,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建立护林员补助制度,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生态保护人员。推进教育扶智脱贫,努力从源头上提升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医疗救助脱贫,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推进社保兜底脱贫,强化养老、低保、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把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健全扶贫协作机制、定点扶贫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和贫困户联系帮扶工作机制等,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河池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强化重点治贫促发展、重力治害保民安、重心治政树新风工作理念,坚持稳进突围、提质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化实施产业增量提质、民生保障提升、开发扶贫攻坚、城乡新貌新风和干部执行力提升“五大工程”,力树政治新气、开创经济新型、建设城乡新貌、推行民生新政、促进文化新潮、引领社会新风、打造生态新秀、凝聚发展新力,全市呈现经济稳健运行、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经济发展呈现新趋势。自2012年遭遇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以来,河池经济运行态势从“破冰运行、局部突围”“深度调整、恢复增长”“筑底蓄势、稳健上行”发展到“稳中提质、整体向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从2011年的4.1%增长到2014年的8.2%,由全区第14位进步到第9位;财政收入增速从2011年的7.1%增长到2014年的8.8%,由全区第14位进步到第8位。

  产业转型增创新优势。深入实施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辟大任产业园,规划总面积1.7万亩,完成征地1.6万亩,完成投资7.5亿元,首批总投资35亿元的6家入园企业主体工程全面开工;以“专、精、特、优”为新的发展方向,“三特农业”、特色酒业、优质饮用水、茧丝绸等新兴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桑蚕产量继续保持全区第一。

  开发扶贫开创新模式。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2.07万减到2014年的83.77万;开创整市推进扶贫产业、整乡推进开发扶贫、扶贫生态移民和旅游扶贫模式成为全区示范;核桃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13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16万亩,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当前已全面转入重点管护阶段。

  旅游发展成为新亮点。强力推动巴马国际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成为全区重点打造的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总收入等主要指标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民生保障得到新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全方位向农村延伸,农村水电路房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4889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2.136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599元增加到2014年的5723元。

  基础建设聚集新动能。实施“抓好铁(路)公(路)机(场)、打通金水道”战略,初步构建水陆空立体快速交通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011年年底的53公里增加到现在323公里,全长178公里的河池至百色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金城江机场通航运营;红水河复航工程正在抓紧推进,水陆空立体快速交通网趋于形成。

  城乡建设展现新风貌。建成市中心城区11个专业市场,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化步伐加快,获得自治区卫生城市、广西园林城市等称号和“南珠杯”竞赛特等奖。党领民办、群众自治的“美丽河池·清洁乡村”模式在全区推广,生态乡村活动全面推进。

  生态文明见到新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8.68%,排在全区前列;环江喀斯特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被国家确定为生态功能红线落地试点市。

  社会治理取得新突破。创建“云榜模式”“一村一警”“巡回法庭”等社会管理新模式,妥善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等,得到中央、自治区的充分肯定;群众安全感稳居全区前列。

  作风建设形成新常态。创建“党领民办、群众自治”工作模式和党政领导廉洁履职社会监督机制成为全区示范;群众对反腐败成效满意度从2011年全区第12位进步到2014年第5位、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效果认可度从第13位进步到第6位、政务环境从第10位进步到第7位。

  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河池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立足当地实际,充分挖掘丰富的资源和厚重的特色文化,建设“生态长寿地·三姐文化城”,打造精准脱贫示范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提升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等“一城三区”。发展目标主要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镇化率达到42%以上。全面实现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确保全市现行标准下83.77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10个贫困县、区(含“天窗县”和享受待遇县)、684个贫困村脱贫摘帽。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突出发展“河·路”经济:以“两河两路”(红水河、龙江河流域和高等级公路、高速铁路)为主线,构建公(路)水(路)相通、铁(路)水(路)联运大格局,发展“河·路”经济,形成沿河沿路特色经济圈。

  重点发展“高、果、游、园”。构建高速交通网,形成内通外联的综合交通网络。发展特色新果业,到2020年实现核桃种植300万亩目标,重点发展毛葡萄、珍珠李、红心香柚、猕猴桃、柑桔、百香果等特色水果。建设国际旅游区,深入实施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攻坚战,发展休闲养生游、生态乡村游等特色旅游新业态,重点打造长寿探秘、养生体验、生态休闲、红色足迹、地质探险、民俗风情等旅游精品线路,形成河池长寿养生旅游品牌。打造新型产业园,大力发展特色型、生态型产业园,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创新园区体制机制,推进产业园区跨越式发展。

  (本版图片由权晟、龙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