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夺性开采等导致广西沙虫数量骤减 沙虫“呼救”

1117278420_14485863119161n.jpg

北海沙田码头海域上,一巨型起重机正在施工围海,沙虫的生存空间被蚕食。 记者 吕海锋摄

  关注沙虫之现状篇

  曾经沙虫遍地 如今只剩沙土

  编者按

  生长在沿海滩涂的沙虫,对环境质量十分敏感,一旦污染则不能成活,被称为“环境标志生物”。广西是中国主要的沙虫产区,半封闭海湾的北部湾地区,滩涂生态良好,非常适宜沙虫生存。然而,近年来北部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快速发展,以及村民不合理的乱捕滥采,致使沙虫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部分海域沙虫甚至绝迹。经济的发展,不应该以环境恶化和生物牺牲为代价,有关各方应重视这个问题,莫让沙虫在北部湾消失。

  北海银海区白虎头、营盘、竹林,合浦沙田镇、山口镇及东兴市等处,出产的沙虫质量上乘,远近闻名。这里的海水咸淡适中,海流和缓,滩涂生态良好,可谓沙虫生存的天堂。据统计,整个广西海域约有15万亩以上优质的适宜沙虫繁育的沙质滩涂。这些滩涂的现状如何呢?

  港口填海造陆 没了沙哪有虫

  位于合浦县沙田镇沙田村委的沙田港,作为北部湾北海东岸唯一的综合性商业港口,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按照规划,沙田港码头一期和二期工程建成后将占地3000亩,其中疏浚里程约9公里,进港航道标准分别为1万吨级和5万吨级。

  11月18日,记者在沙田港码头看见,一台巨型起重机架在近海海面上,正在进行围海作业。码头施工现场的一侧堆放着大量的海沙,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小山。挖掘机、卡车、装载机等大型机械配合作业,将海沙运到另一侧进行填海。伴随着嘈杂的轰鸣声,整个施工现场烟尘滚滚,细小的砂砾随着海风扑面而来。

  据当地村民介绍,码头往海里走500米处有一个沙洲,当地人称之为“淀洲”,目前是沙田村仅剩下的一处可挖沙虫的区域。码头和沙洲之间,正好是进港航道施工的区域。

  “为了疏浚航道大量挖沙,已经影响到沙虫的生存。码头动工建设以来,沙虫数量锐减。沙虫就是在沙里生长的,沙子都被抽光了,哪里还有虫?”看着海沙一点点被抽噬,许多村民担心不已。

  谈起挖沙虫,村民黄女士异常兴奋,走到一间废旧的储物房里,翻出了两样挖沙虫工具。她一边将小背篓绑在腰间,一边用铁铲快速地做出挖的动作。不过,她这套挖沙虫的专业工具,以及一身熟练的技术,已经派不上用场。这一切的根源,她指向了不远处轰隆作响的工地。

  在钦州市三娘湾旅游管理区的大环海渔村,由于月亮湾旅游开发项目,1500多名村民都成了“失海渔民”。昔日这块盛产沙虫之地,已经埋没在层层泥沙里。

  渔民圈海养殖 沙虫空间被占

  长期以来,一些渔民受到巨大利益驱动,违法圈海占用大量滩涂,用于养殖虾、螺等海鲜水产品,也挤占了沙虫的生存空间。

  “大约10年前,开始有一些村民圈海养螺,周围的村民看见了,也陆续跟风占地盘。”合浦沙田镇沙田村委主任苏永文告诉记者,起初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导规划,一时间圈海占海形成了一股风潮,近海的滩涂以及沙洲很快就被瓜分一空。

  据苏永文介绍,沙田村委海域的沙虫原本分布在东沙滩、头沙滩、淀洲等4块滩涂上。如今,除了淀洲,其余3座滩涂都已变为养螺厂,“海螺密密麻麻地覆盖在沙滩上,沙虫根本无法冒头出来呼吸和觅食”。

  养螺之风为何如此之盛?在采访过程中,一名养殖户坦言,挖沙虫虽然是零成本的投入,利润高,但常年需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和精力。而养螺产量大,薄利多销,管理成本低,相比之下,渔民当然更愿意坐着赚钱。

  圈海占海的情况,在北海市和防城港港口区等多处海域也能遇见。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渔业站站长张先生直言,由于临港工业的发展,加上私人圈海占海,当地可挖沙虫的面积相比以往已减少了20%以上。

  遭遇掠夺开采 沙虫越挖越少

  随着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逐渐被社会认可,在2008年和2009年期间,沙虫的市场需求量逐渐加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价格也是一路突飞猛进。而就在这段时期,高压水枪的身影陆续出现在北部湾海域滩涂上,一些唯利是图的村民不顾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利用高压水枪对海滩进行冲刷,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相比传统的锄头挖沙虫,高压水枪的效率明显要高出很多,但带来的伤害也是难以估计的。广西海洋研究所黄国强博士解析道,高压水枪的冲击力能够让海滩形成一个1米多深的大坑,沙虫、蟹、鱼仔等幼苗受到冲击无一幸免,整个滩涂生态结构都被破坏殆尽,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平衡。

  据一名业内人士介绍,高压水枪原本是渔民在深海作业时,捞螺所使用的工具。令人气愤的是,一些捕捞人员为图一时之利,竟把“枪口”对准了脆弱的沙滩。

  说到高压水枪带来的影响,北海市银滩东区滩涂的村民体会最为深刻。林先生是北海市头背岭的村民,挖沙虫已经10多年,每天退潮以后,他便斜跨一个竹篓,提着铲子,来到银滩上挖沙虫。

  “有时候,一天挖5个小时,1斤沙虫都挖不到。”据林先生介绍,高压水枪出现后,沙滩上的沙虫资源量锐减得十分明显。虽然,近两年相关部门和村民都在不断加大监管,但仍是屡禁不止。

  林先生告诉记者,近段时间,违法捕捞人员为了躲避打击,如今都是在晚上作业。“他们根本不需要等到退潮,直接开着船拉着机器在近海海域作业,高压水枪往下面一打,再用大网一捞,沙虫、螺等海鲜全部一网打尽”。

  “除了给当地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高压水枪带来的隐患远不止于此。”多名村民向记者反映道,由于高压水枪冲击力大,因此在水底下会留下一个齐腰的深坑。“前几个月,有个捕螺的村民就陷在坑里出不来,后来海水涨潮,就淹死了”。

  关注沙虫之产业篇

  一边是沙虫干产量迅速增长,一边是自然资源加速衰竭

  如果不采取措施 沙虫3年后绝迹

  据广西海洋研究所粗略统计,广西沙虫产业规模在4~5亿元左右——这关乎广大渔民的生计,以及众多餐饮、干货企业的生意。沙虫资源量日渐下降,让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都感到担忧。从目前自然资源衰退的速度来看,有人预言,用不了多久市场上就再难见到沙虫产品

  曾靠沙虫谋生 渔民被迫转型

  沙虫,作为广西特有的重要渔业资源之一,曾经长期是沿海群众维持生活的收入来源。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滩涂上沙虫很多,随便铲都能挖上。”今年已经60多岁的苏永文是合浦县沙田村委主任,谈起沙虫滔滔不绝。“沙田村委靠近海边,可耕种面积少,粮食根本不够吃。于是,妇女就会带着孩子来到近海上,挖沙虫捞螺虾蟹。一部分留下来煮粥吃,其余的就拿到镇上去换柴米油盐”。

  钦州市大环渔村村民陆女士说:“以前年份好的时候,挖沙虫平均一年大约能够赚取5万元收入。村里的妇女们单靠挖沙虫,不但能够满足全家的生活开支,还可以供儿子和女儿读书。”

  如今,全村人都来海边挖沙虫的盛景已不复存在。随着沙虫资源日益枯竭,不少村民纷纷转型上岸,谋求生活的出路。

  簕山古渔村,位于港口区企沙半岛东南面,是广西现存较完整的古渔村之一。该村约有40%的村民已经转型,这些村民趁着古渔村现在小有名气,纷纷上岸做特色饭店旅馆等。

  对于大多数“失海渔民”来说,则远没有簕山古渔村村民那么幸运。近海滩涂上沙虫、虾蟹等海鲜资源的枯竭,意味着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背起铺盖到远方打工。

  沙虫难觅身影 市场价格飙升

  11月23日,记者来到钦州东风市场,走遍水产海鲜销售区域,难觅新鲜沙虫的身影。而在海鲜干货销售区域,干沙虫货源充足。记者走到一个干货摊,看到摊位上摆放“白海大沙虫”、“营盘大沙虫”,而唯独没有看到钦州的沙虫干。

  当记者询问摊主是否有钦州本地沙虫卖时,摊主笑着说:“钦州都没有海了,哪里有地方抓沙虫呀。”在一旁选购的顾客也笑起来,插话说道:“现在市场上卖的都是北海沙虫,钦州沙虫都很少了。”

  东兴市场是防城港沙虫干交易量较大的地方。防城港市红树林农牧海产有限公司的老板吴月涛告诉记者,在防城港海产品市场上,沙虫干大部分是从北海合浦处调过来,少部分是在本地加工和越南引进的产品。

  北海市海鲜干货协会会长庞念国,跟海鲜干货打交道已有30多年。据庞念国介绍,早期北部湾海域沙虫干市场供求保持相对稳定,价格呈现合理缓慢的上升趋势,一直保持在500~600元/公斤区间浮动。

  “2008年,北部湾沙虫资源量的减少达到一个质变。特别是钦州、防城港两地,都来北海这边进货。”庞念国介绍,由于沙虫市场供不应求,沙虫干价格突然上涨到800~900元/公斤。时至2015年,最为优质的沙虫干的价格在1200~1400元/公斤。

  沙虫“断子绝孙” 3年或将消失

  近几年来,北海沙虫干的产量保持着20%的增长速度。庞念国感慨:“产量增加了,看起来是件高兴的事,但实际上对沙虫来说,是个断子绝孙的噩耗。北海沙虫干的年产量在45吨左右,按照1斤沙虫只能晒出1两沙虫干的比例计算,这就得挖450吨生沙虫。”

  20%的增长速度从哪里来?庞念国向记者苦诉道,这些增加的产量都来自小沙虫。从2008年至2015年期间,沙虫干的价格整整翻了一番。“以前大家都是根据虫眼大小去挖,现在为了赚钱,一些村民便乱捕滥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价格的一路飙升,反过来也让一些违法捕捞人员觉得有利可图,用高压水枪等竭泽而渔的方式开始疯狂作业,从而加重沙虫资源量的衰退速度。

  据了解,在1989年至1992年期间,广西海洋研究所承担了国家农业部委托项目“方格星虫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按照当时所作的调查结果表明,北海海区沙虫分布密度达到1.9~12.5条/㎡,生物量14.5~49.5g/㎡,人工采掘每天人均渔获量可达到7~12斤鲜品。但近十年来,在高额的市场价格刺激下,掠夺性地采捕导致沙虫资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以往沙虫密度最高的海区目前已下降到0.2~0.5条/㎡,人工采掘每天人均渔获量只有1~2斤鲜品。

  对此,广西海洋研究所蒋艳博士坦言,保守估计,目前北海市的沙虫滩涂养殖面积在4~5万亩以上。但从目前自然资源衰退的速度来看,可以预言,用不了多久市场上就很难见到沙虫产品。

  与此同时,庞念国和蒋艳持有着同样的意见,而且观点更为直接,“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3年之后,北海海域的沙虫可能就灭绝了”。

  关注沙虫之保护篇

  人工养、保护区、休渔期 三招可保沙虫不亡

  沙虫是北部湾的一张名片,如何在海洋经济大发展的进程中保护好海洋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专家们建议,除了从源头保护好滩涂环境外,还应该加大开展人工繁殖的力度,并进一步完善引导村民有序捕捞作业

  人工养沙虫 替代破坏性采捕

  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博士蒋艳看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市场对沙虫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即使资源尚未遭受破坏,单靠捕捞渔业也已经不可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在渔业资源因长期处于过度捕捞而导致全面、迅速衰退的今天,单靠捕捞来发展渔业经济已成为不可能。唯有积极开展放流增殖,恢复资源,同时努力发展人工养殖,提高产量,才能使海洋渔业取得持续发展。

  据广西海洋研究所调查,在2010年至2015年期间,北部湾沙虫资源量曾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最后,不少村民跑到越南买沙虫幼苗回来放流养殖。

  与此同时,广西海洋研究所也在对沙虫人工育苗技术进行研究,并于2008年完成了“沙虫规模化育苗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在规模化人工育苗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

  “从2009年开始投入规模化生产至今,累计已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沙虫苗种1亿条以上,累计推广养殖面积10万亩以上。”蒋艳表示,沙虫人工育苗以及养殖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沙虫在滩涂上的资源量,缓解了自然资源衰竭的局面。

  据了解,广西海洋研究所除了不断加强人工繁育技术的研发外,还开展池塘和工厂化等可能的增养殖方式的研发,以此达到增加沙虫的供给量,减轻村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采捕,从而保护自然资源。

  设立保护区 保留珍贵栖息地

  “虽然沙虫滩涂养殖能缓解目前的困境,但从目前形势来看,临港工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适合沙虫养殖的滩涂面积正逐渐被占用和污染,进而在源头上限制了沙虫滩涂养殖的推广。”广西海洋研究所所长助理张琴建议,北海市相关部门能够设立一片滩涂保护区,为沙虫保留一块珍贵的栖息地。

  “沙虫本身具有净化海水的作用,假如设立保护区,对改善滩涂底质环境也有促进作用。”蒋艳向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沙虫营穴居生活,栖息于港湾及沙质或沙泥质滩涂,主要摄食泥沙质底中的有机碎屑、微生物以及底栖硅藻等有机物质。而海水中硅藻过多,会使得海水富营养化,进而影响水质,吞噬硅藻的沙虫恰恰构成了北部湾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

  从品种所具有的特点上看,沙虫食物链级次低,抗逆性强,生长快。另外,沙虫属地方性生态群系,资源群体稳定,自然分布密度高,活动范围小,无长距离洄游迁移现象,对改善滩涂底质环境条件具有积极作用。

  规划休渔期 让沙虫休养生息

  据了解,沙虫主要分布在沿海沙质滩涂的中、低潮区以及潮下带。因此,采用传统手工采捕的村民,需要等到潮水退至上述区域后方可挖掘。

  北海海鲜干货协会会长庞念国介绍,按照一般规律,每年农历7~9月份,海水潮位普遍较高,村民是无法下海挖掘作业的。而剩下的9个月份,每月也只有大概10天的时间适宜挖沙虫。

  “因此,按照传统采捕方式,一年之中只有90天适宜挖沙虫。剩余的270多天,能够让沙虫休养生息,得到充分的生长繁殖。然而,高压水枪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生态平衡。”庞念国颇为忧心地说道,借助高压水枪之力,非法捕捞人员能够常年365天采捕沙虫,“一些幼苗还未长大,就被挖走了。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算放再多的幼苗,也是无济于事”。

  据统计,防城港滩涂海域沙虫的生长95%都是靠自然繁殖,而渔民的过度捕捞程度目前已远远超过沙虫的自然生长速度。

  如何保护好沙虫?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渔业站站长张先生和庞念国有着同样的想法。他们一致认为,政府部门应该规划出一个沙虫轮捕期,了解沙虫的生长习性,在一定时期内休整,就像每年的休渔期一样。(记者 吕海锋 钟小启 陈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