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扶贫精准识别见闻:“五结合”推进“五创新”

  538万人分散在全区各市县1.4万多个行政村(社区)、21万多个村民小组里,点多面广。要准确无误地将这些贫困人口从崇山峻岭、穷乡僻壤里识别出来,对各级党委、政府无疑是一个重大考题!

  有了前一阶段我区对贫困户进行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还有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再加以完善,在实施精准识别之前,我区扶贫部门明确了“五结合”即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分与评议相结合、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基层审核与上级审查相结合、传统方式与科学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思路,推动实施“五创新”即采用综合评分和划分数线方式确定贫困户、采取“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程序识别贫困户、强化村民小组基础单元的作用、强化自然村(屯)带动群众脱贫的作用、精准识别指标体系设计科学的工作机制。

  全区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后,各地精准识别工作全面铺开,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共派出工作队员20多万人。

  别让穷人“落榜”了

  “我们的工作做得扎实了,就不会让穷人‘落榜’富人‘戴帽’。”西林县一名工作队员对记者说。

  收入难统计、难衡量,无法有效区分贫富,不能单独以收入指标来区分贫困。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我区扶贫部门制定出将收入难衡量指标转化成可衡量指标,采用自下而上综合评分法识别贫困户,对农户住房、家电、农机、机动车、饮水、用电、道路、健康、读书、劳动力、务工、土地、养殖、种植、加减分等18类近90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分,按分值高低排序,并由自治区统一划定贫困户分数线,既可有效控制贫困人口数量,精准确定贫困户,又确保识别过程的公平、公正。

  为确保精准识别全过程公平公正,在识别过程中,我区采取“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程序识别贫困户。两入户:第一次是入户调查评分,第二次是贫困户名单确定后入户填写《贫困户建档立卡登记表》以建档立卡。两评议:第一次是村民小组评议,第二次是行政村两委评议,两评议只评分不评人。两审核:乡(镇)对贫困户名单进行抽验审核,行政村两委对贫困户名单进行审核。两公示:第一次在村民小组公示农户分数,第二次在行政村、自然村(屯)或村民小组公示贫困户名单。一公告是贫困户名单公示无异议后,县领导小组在政府网站和行政村进行公告。

  基础单元作用大

  “在做好整个村精准识别工作统筹的同时,我作为其中一名小组长,带领三个同志到桥山村最边远、最分散的李子根一、二、三队进行入户调查登记。这三个队外出打工的比较多,我就利用电话和他们预约或者等他们晚上收工回来再入户登记。”浦北县江城街道桥山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陈崇介绍说。

  村民小组是农村最基础的单元,组内人员彼此熟悉了解。我区设计村民小组评议和公示环节,有利于增强村民小组的积极性,使识别中的问题化解在这个环节,使识别过程更客观、更公平公正。而行政村评议,由于自然村(屯)和村民小组数量多,居住分散,相互不一定都认识,评议时各村人说各村人的事,评议客观性、公平性较村民小组欠缺。

  在开展识别工作中,我区增加《自然村(屯)建档立卡登记表》,目的是以村民小组、自然村(屯)为基础单元带动贫困户脱贫,脱离大集体,群众单干是很难脱贫的。因此,增加自然村(屯)登记表更利于摸清摸准自然村(屯)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发展现状和需求,更能因组而异、因村而异、因地制宜设计适合人和村发展项目,更便于明确行业部门任务,更有效实施精准帮扶。

  科学设计质量高

  “我们几个月前已经‘先入为主’了。”那坡县扶贫办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科学客观地实施精准扶贫,使未来扶贫政策的落实建立在准确的建档立卡数据基础上,从今年7月开始,该县主动自行开展了两轮精准识别试点工作:第一轮每乡(镇)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先行试点,第二轮每乡(镇)再选择1个村作为试点,共对2000户农户进行了评分评估,梳理出21条意见建议提交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其中12条得到采纳。

  前一阶段,我区对538万贫困人口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调查、摸底,还进行了建档立卡,有了这个基础,这次的精准识别工作有了很好的借鉴。

  “这次精准识别工作,为我区下一步建立贫困人口大数据平台打下很好的基础。以后这些信息全区可以联网,还可以定期更新,也为下一步精准扶贫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自治区扶贫办负责人透露,识别贫困户、贫困村、自然村(屯)信息更完整,在去年基础上对《贫困户登记表》和《贫困村登记表》的指标进行丰富和完善,增加了《自然村(屯)建档立卡登记表》和《自然村(屯)移民搬迁情况登记表》,近400项指标,设计各级指标统计表格570多张,统计指标6500多项,使信息量能够充分反映我区贫困户贫困村状况,为各级制定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脱贫措施提供更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