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种模式解围“垃圾围村”

  “垃圾围村”,是城镇化大潮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近年来,广西在农村垃圾处理实践中因地制宜推行“村收镇运县处理”、“村收镇运片区处理”、“村屯就地就近处理”三种处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垃圾污染的现象。

  在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百达村,每天下午6点钟前,村民自觉把垃圾拿路边的垃圾集装箱倒放,然后由垃圾收集车前来清走,运往村子700米外的利周瑶族乡中转站,再由转运车运到县城的垃圾填埋场进行集中处理。正式得益于“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百达村告别了“垃圾围塘堵河”的历史,村容环境大为改善。

  “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主要针对距离县垃圾处理厂20公里范围以内的乡、镇、村屯。各乡、镇、村屯的垃圾经收集转运到县垃圾处理厂后,可以进行科学处置,主要的处理方式包括焚烧厂(或配合发电项目)处理、水泥窑协同处理、县市级垃圾填埋场处理、优先减量化处理等。

  在距离县市垃圾处理厂20公里以外的偏远乡村,主要采用“村收镇运片区处理”模式,按“适当集中、连片治理、区域共享”的要求,分片区建设垃圾转运站及片区处理中心。片区内乡镇及农村的垃圾,通过村收、镇运,集中运到片区处理中心,然后采用简易制肥场处理、热解站处理、焚烧站处理、分选站及填埋场处理、优先减量化处理等方式,既解决了运距远、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垃圾的终端处理难题。

  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洞村是实行“村收镇运片区处理”模式的成功案例。每天上午9点钟前,村民杨珠艳都要把房前屋后的垃圾清扫一番,然后装袋放到家门口的联户垃圾桶里。很快,便有保洁员前来收集,运到公路边的村级垃圾集中桶。最后由垃圾转运车拉到附近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

  “以前垃圾没处放,也没人清理,只能堆放到路边焚烧,或者就倒进河边,等洪水来了冲走。如今村里有专人保洁,还有车子清运,有地方填埋。老老少少都养成了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居住环境的幡然变化,让杨珠艳十分感慨。

  在广西,由于绝大部分农村布局分散、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所以农村垃圾处理更多的是推行“村屯就地就近处理”模式。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坚持一村一策,先是按可堆肥垃圾、可回收资源、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分类,然后合理选择简易堆肥、沼气池、水洗、热解、焚烧、简易填埋等单一或组合方式进行处理,让垃圾就地减量化处理,尽量不出村。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大方村龙拱屯,这个地处广西第三高峰——元宝山南麓的偏远小山村,每户门前放置两个户用垃圾桶,每十户放置两个公共垃圾桶。户用和公共垃圾桶均分为可回收和可焚烧两类。大方村每个自然屯修建一个多功能垃圾池,兼具回收室和焚烧室。全村修建一个垃圾分类中转站。

  在具体实施中,先是农户对垃圾进行初次分类,再由保洁员对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和二次分类,将玻璃、塑料、废旧电器和有毒有害垃圾分类堆放,各自然屯的可回收垃圾堆满之后,由保洁员统一运输到村垃圾分类中转站。对有毒有害垃圾,转运至乡垃圾回收站统一处理。目前,广西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垃圾围村、垃圾入田、垃圾堵路、垃圾排河”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自治区住建厅副厅长吴伟权表示,今年起至2017年,广西将用两年时间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攻坚,计划建设200个片区垃圾处理中心、280

  个垃圾转运站,改造提升1万个村屯的环卫设施,实现100%的乡镇具备垃圾转运或处理设施,90%以上村庄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在县(区、市)、镇(乡)、村分别建设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网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