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打开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就能了解全县林地使用和森林资源情况。哪个乡镇哪个村庄的林地面积多少、地上长着哪些树种、有多少蓄积量等一目了然,可以直接找到每一个林班的详细情况。”3月25日,马山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娴熟地向来访的记者介绍。
2014年,我区在全区范围开展了广西林地及森林资源变更调查。以县级为单位进行占用征收林地、生产经营、植树造林等有关林地变化资料的收集整理、遥感判读区划、现地核实和数据库变更等,完善林地“一张图”和森林资源“一套数”内容,录入新研建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目前,全区90多个单位已安装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录入了林地与资源更新档案数据,完成了林地更新工作,实现了从“以数管地”向“以图管地”和“以图管林”的转变。
外业调查 完善“一张图”
“这一片山林已划入生态公益林区。”马山县林业局工作人员拿出地图,指着一块颜色较浅的地带说。去年这一块林地在地图上还是空白的,今年当地群众反映,同样的山林邻村都拿到了生态林公益补偿金,他们却没有。在林地及森林资源变更调查行动中,林业局发现这片山林在行政区域上划入了大化县,于是重新调查,把面积共7845亩的山林调入“一张图”数字库。
“一张图”是指2011年在“县级林地保护和利用规划”行动中绘制的广西林地落界图。这张图是在2009年广西森林“二类”调查基础上绘制的,以卫星影像图为基础,结合工作人员的实地勾绘,区分出林地和农田,判别林地上的树种。“一张图”的绘制经同级政府批准通过,既是“林地红线”,也是“生态红线”,是实现“以图管地”、“以图管林”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基石。
同样,原标注为生态林地的,情况变化后也要调出。如马山县周鹿镇爱旗村的一片林地,在林地图上,显示为“周鹿镇爱旗村8-3林班”,面积174亩。实际上,这里2007年就变成了一个采石场,只经国土局批准,没有报林业局,在地图上一直显示为生态林地。林业局经请示上级部门批准后将这块林地从“一张图”中调出。
据介绍,每年全区林地和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空间分布都有较大的变化。“林地及森林资源变更调查”要求将林地“一张图”数字库更新至2013年底,为“十三五”期间采伐限额的编制和各级政府年度绩效考评提供依据。
“林地及森林资源变更调查”是一项全区林业系统共同参与的行动,由林业勘测设计院具体操作。在外业调查上,要求落实到山头地块,对有采伐、造林、更新、火灾、病虫害、占用征收和规划调整等变化的林地,和土地类型、林种、树种、树龄、优势树种等发生变化的小班,采取补充调查和经营管理档案资料等手段,调查核实土地类型、树种、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郁闭度、每公顷株数和蓄积量等内容,录入数据库,经专家团的审定后使用。2014年11月底,全区已基本完成外业调查。12月中旬,已基本完成数据的录入和更新。
信息平台 集成“一套数”
3月27日,在广西林勘院“3s技术研发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打开电脑,一幅花花绿绿的地图出现在屏幕上。这就是“广西森林资源分布图”,也是“林地落界图”。手握鼠标,在南宁市周边一个绿点上轻轻点击,出现了一块呈梯形的红色版块,再点击上方的“搜索结果展示”窗口,一个表格弹了出来。
表格内容显示,红色版块位于南宁市兴宁区那造村上江林班。林地面积232.14亩,林木总蓄积量61立方米。有“乔木林”、“未完成造林地”和“无立木林地”,面积分别为486.84亩、36.69亩和1.5亩。有“重点商品林”和“一般商品林”两种森林类别,面积分别为47.37亩和184.785亩。树种有“阔叶树”、“针叶树”和“桉树”,活立木蓄积量分别为1、25、3立方米,总蓄积量分别为10、702、61立方米。粗略计算,在这块林班落界图上,至少有100多个属性信息。工作人员介绍,森林资源分布图由375万个小班组成,有4亿多个数据,林地与森林资源变更调查后的数据都汇集到了这里,是广西林业资料的总汇。
据介绍,“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是连接一般的散“数”和数据高度浓缩“图”的中间“桥梁”。它以遥感变化检测技术为前提,集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服务技术和三维技术,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提供一个多部门多用户协同管理平台。功能包括伐区作业设计、造林设计与验收、林地征占用管理、森林火灾管理、林业案件管理和自然灾害管理、森林资源和林地年度更新业务管理系统、信息查询和统计报表等。
2014年8月,全区90多个县级单位部署了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全部录入林地与资源更新档案数据。2014年底,应用平台森林资源更新平台建设全部完成。
在横县林业局交换机机房,记者看到,架子上摆着一台闪着绿灯的电子设备,几条电缆通向其他房间。这台机器就是数据库服务器,林政股、营林股、防火办、森林公安、森防站都部署了客户端,全县的林业数据集中存储和管理,服务器支持多人同时在线工作。
据介绍,平台是去年安装的,大大提高了县林业局对森林资源的控制。以前,县局接到林地被占用等举报后,要到现场察看。现在,林业数据的变动在平台上都能找到,林地及森林资源数据了如指掌。另外,森林资源信息数据统一,能供多个部门共享,每个部门都不用编制自己的报表,节省了很多劳动力。
从前以“数”管地管林,资源档案大多是纸质的,存在资源档案记录不全、资源图库对应难、数据管理分散、数据不统一等问题,甚至营林、消防等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可能会“打架”。现在“以图管地”、“以图管林”,不论哪个部门,只要打开“一张图”,都能了解到最新、最详细的林业资料。
科技进步 一年“一更新”
横县横州镇太平村有个山坡,当地叫“水柏塘”,面积约300亩,十多年来一直种植速生桉。去年采伐后群众改种了乡土珍贵树种。
“水柏塘”林地在森林资源图上的标记是太平村第1林班。最早发现桉树林变成乡土树种林的并不是横县林业局,而是广西林勘院从卫星遥感影像图上看到的。
广西林勘院韩明臣博士摊开影像图说,今年院里购买了广西林地影像图,经过对比发现,林班的颜色比去年变化很大。于是,技术人员推测是一片采伐区。实地调查证实了推测。
卫星遥感影像图是卫星上拍摄地球的照片,虽然遥远但也清晰。图片上的每一小格代表一个像源,实际面积达6.25平方米,格子颜色的变化表示林地发生了变化。
勘测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林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以前,要详细了解林地的情况,一般要查看森林二类调查的成果,每10年一次。
自从大面积推广短轮伐速生树种后,广西林地和森林资源每年的变化都很大。如果等10年一次的二类调查,根本无法及时准确把握森林资源。使用信息平台后,2014年到2016年,林地及森林资源变更调查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数据库更新更加及时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