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基瑶族乡弓江村村民开拓的通屯公路
村民在修建道路
自全市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以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创新举措、主动作为,使侗乡贫困山村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从本期起,本版推出“精准脱贫乡村行”专栏,以图文形式深入报道侗乡扶贫一线的工作,聚焦各乡镇、各部门精准扶贫的好经验、好做法,持续关注贫困村民生改善和“造血功能”等方面的新变化、新成效。
陡坡上,勾机巨臂挥舞,劲挖石土;烈日下,村民挥汗如雨,挥锄挖沟……9月13日,笔者在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基瑶族乡弓江村看到,村民们正义务投工投劳修建该村地六屯和灯笼坡屯的通屯产业路。据悉,今年8月底,挥别“等靠要”思想的弓江村村民开始自发修通长达5公里的产业路,发誓要靠双手摘掉贫困帽。
弓江村位于高基乡东南部,辖九岜 、宇殿 、地六 、灯笼坡等9个自然屯。全村共213户820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5户272人。该村各自然屯较分散,交通极为不便,最远的自然屯距村委11公里,全程都是崎岖难行的陡坡砂土路,地六 、灯笼坡两个自然屯无通屯公路。没有通屯产业路,一直是制约全村发展无法绕开的“硬伤”。
“通往灯笼坡的道路是7年前国营林场开的便道,年久失修,道路两旁被冲刷出两道很深的水沟,路面坑坑洼洼,开着摩托车行驶非常危险,其他车辆根本无法通行。”谈及道路,家住灯笼坡屯的村委副主任朱元斌头疼不已。他说,灯笼坡屯有住户21户82人,竹木及罗汉果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无路通达,村民种养的农产品根本卖不到几个钱,群众购物出行全靠肩挑背扛。去年8月,他养了一头猪准备出售,因路不通,商贩无法上门收购,他只好答应商贩,将猪赶往2公里外的山下交货。他和妻子顶着烈日,赶着猪向山下走去。由于天热路远,生猪走到半途便体力透支,结果未到山下便一命呜呼。今年,他带头养了几十对竹鼠,同样因为路不通,建造养殖设施的水泥 、砂石无法运到山上。他本该让一对竹鼠居住在一个槽里,却只能让几对竹鼠同居一穴,影响了竹鼠的生长。
村民在山上养的鸡鸭 、种的春冬笋等,也因道路不通而难以出售。类似的发展困境,让村民们有苦难言。
“如今,道路已经铺开,但路面全是泥巴,晴天驱车还难以登坡,雨天车子只能望路兴叹。我有货车,要趁着晴天多帮村里拉几车石渣铺路!”村民刘珍勇说。“村里把路都开好了,我没车拉石料,就做义工开水沟 、铺石渣,再苦再累也值得!”村民朱良宇说。朱良宇有两个孩子,均已住校就读,每月的开销不小。前几年路不通,他只能打临时工挣点钱。
今年,听说要修建产业路,他和妻子一口气就种植了13亩罗汉果,并套种钩藤等中药材。看着已通达村头的产业路,他信心十足地说:“路通财通,我家年内脱贫绝对没问题!”“山里的百姓渴望发展,干事积极,一呼百应,从不谈半点价钱!”该村第一书记荣妮表示,看到群众有干劲,自己也浑身是劲。今年,村里成立了三江县瑶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已达20余人,主要依托宇殿瀑布的天然优势,发展以“特色种养+农家乐”为主的生态乡村游产业。目前,群众已自发修好了通往瀑布的观光路。下一步,村里要引导劳力少 、缺资金的贫困户种植罗汉果 、钩藤 、灵芝等,或外出转移就业。对有劳动力 、有经济基础的贫困户,则引导他们养殖竹鼠 、土(野)鸡 、山羊等,并适当引进竹木加工项目,确保全村于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目标任务。
“目前,全村尚无一条通屯公路完成硬化,路险难行。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大规划 、政策 、资金倾斜力度,帮助村里开通几条水泥路,让群众安全出行不再是梦!”荣妮说。
日报通讯员龚普康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