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几个劳动力?有小孩读书吗?生活存在哪些困难?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需要党委、政府提供哪些帮助?”7月21日,市委常委、三江县委书记袁东升到同乐苗族乡高洋村及岑甲村“走亲戚”,与贫困群众拉家常、谈发展,为贫困村摘帽“号脉开药方”。据悉,该县领导目前正以实际行动带领大家打好精准脱贫“组合拳”,着力抓好责任机制、帮扶联系和产业增收等工作,确保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
完善机制落实责任
“精准脱贫是当前党委、政府的最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三江现有86个贫困村、21659户贫困户、92070名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为25.22% ,贫困面广 ,贫困难度系数排全区第二。全县干部群众必须提高认识、坚定信心、鼓足马力 ,倒排时间、挂图作战、清单管理 ,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和办法解决脱贫摘帽中的问题 ,确保如期完成今年的脱贫目标任务!”7月15日 ,在三江县贯彻落实区市2016年脱贫摘帽会议精神工作布置会上 ,该县要求全县上下将“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全面落到实处 ,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自觉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工作上。要加大督查、督办力度 ,对推进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进行约谈、问责、通报;要加强资源整合 ,集中资金、力量 ,集中统一使用 ,发挥最大的效益。要强化扶贫廉政意识 ,守住底线 ,不得在实施过程中优亲厚友、中饱私囊、挪用截留 ,或者粗制滥造、假脱贫 ,要自觉以“两学一做”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 ,助推精准扶贫取得实效。
包户帮联认“穷亲戚”
该县创新研制“一帮一联”活动方案 ,将全县2016年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任务按“10、8、7、6、5、3”方式 ,执行全覆盖干部包户制度 ,即县处级以上领导结对帮扶10户;正科级领导、“美丽广西”(扶贫)工作队、贫困村第一书记结对帮扶8户;副科级领导结对帮扶7户;科员干部结对帮扶6户;事业编干部职工(不含教师、医务人员)结对帮扶5户;村干部、私营龙头企业法人代表结对帮扶3户。包户干部通过实地走访 ,帮助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 ,精选发展路子 ,制订脱贫帮扶规划;向贫困户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扶贫政策;引导贫困户参与本村(屯)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 , 参加各类技能培训 ,提升综合能力素质;指导贫困户充分利用各类扶贫政策发展生产 ,持续稳定增收;帮助贫困户达到“八有一超”,完成脱贫“双认定”。贫困户脱贫后 ,跟踪观察一年 ,继续给予帮扶 ,一年后若不返贫 ,即可销账销号 ,不再继续帮扶。
“一帮一联”实行动态管理和重点督查 ,包户责任人负责对贫困户家庭情况、帮扶内容、帮扶效果、脱贫情况做好收集、记录 ,做到“一户一档”。目前 ,帮联双向信息表已录制完成。接下来 ,全县领导干部将按照帮联信息登记表进村入户“认穷亲戚”,与帮联贫困户共找穷根 ,同谋发展 ,携手脱贫。
发展产业促进增收
“我家有3口人,去年精准识别得分54分。今年,我用1.5亩办蛇场,养殖王锦蛇500条,并采用‘蛇场养蛇、场内种植勾藤、池中养鱼、蛇粪喂鱼’的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年底脱贫应该不成问题。”7月20日,在林溪镇弄团村万盆屯,该村贫困户杨岭向笔者介绍说。弄团村辖5个自然屯,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428人,2016年被列为全县首批脱贫摘帽村 ,预脱贫76户327人。村民的主要收入渠道为劳务输出 ,主要农副产品有茶油、红薯、韭菜、禾花鱼及桥楼手工艺制品等。全村将实施短平快种养项目 ,推进高山稻鱼、高山红薯、生态养蛇等优势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达到脱贫摘帽目标。
该县要求 ,要做到真扶贫、 扶真贫,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高山茶叶、高山油茶、种稻养鱼等特色产业,广泛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采取以需促产、以城带乡的订单式扶贫办法 ,让“结对一个贫困村 ,健康食材伴一生”行动计划落地生根 ,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健康食材 ,使侗乡贫困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根本方法。
日报通讯员龚普康图片说明:村民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仙人山采摘茶叶。近年来,三江致力于发展“两茶一竹”“高山稻鱼”等产业,因地制宜,多渠道发展产业,通过“产业+合作社+经济带头人+贫困户”模式,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
吴练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