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从6.94万人减少至3.84万人,5 年内减少一半以上;全县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升, 从2736元提高到4320元,增加了1584元……
2010年象州县摘下自治区贫困县的帽子,2011年启动实施“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十二五”期间,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来宾市有关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通过县直部门参与、经济能人带动和民营企业自愿参与等方式,扎实开展精准扶贫,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基本形成“一村一品 一屯一业” 的格局,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部门参与:帮助整体脱贫
该县寺村镇的喜力屯曾是自治区级贫困村。“十二五”以来,象州县按照“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 定点帮扶实施方案,该县统战、扶贫、农业、科技等后盾单位始终把精准扶贫理念贯穿扶贫工作全过程,扶持鼓励贫困家庭大力发展葡萄种植,经过五年的精准扶贫,如今喜力屯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成为象州首个人均 “万元屯”。
据统计,“十二五”以来,象州县累计整合县直部门行业资金超过1亿元,投入29个贫困村建设,使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截至去年年底,在“十二五”时期确定的全县29个整村推进贫困村中,已有15个村实现整体脱贫。
同时,该县加快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优化产业发展条件。“十二五”以来,该县共投入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扶贫资金3120万元,修建村屯道路195条283公里,2014年提前实现全县贫困村的村屯道路全部通车,其中174个自然村的村屯道路实现硬化,硬化率达85.7%,解决了长期困扰贫困村产业产品外销交通不便的问题,同时也解 决近10万人行路难问题。
能人带动:助力群众致富
中平镇贫困村大架村三红蜜柚水果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科技+ 市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运作,贫困户以土地入股,享受10% 的产值分红,同时每年每亩给予保底地租100元,投产后贫困户每亩纯收入将达3000元以上;象州镇贫困村培森村连片开发种植百香果120亩,采取能人投资、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联合开发种植,按总收入的7:3 分成,同时确保农户每亩年收入不低于300元……
“十二五”以来,象州县通过能人带动,解决了贫困户家底薄、有劳力、无资金的脱贫发展瓶颈问题,带动了贫困农户增收脱贫。“十二五”期间,该县共发放贴息贷款5000万元,给予2500户贫困户贴息300万元;累计投入29个贫困村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4230.8万元,其中有25个村每村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万元以上,有4个村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0万元左右,至2015年年底,该县29个贫困村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平均达150万元以上。
企业帮扶:增强“造血”功能
变“输血”为“造血”,是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以来,象州县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通过实施“百企助百村”和“十百千”桑蚕产业项目,积极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推动了扶贫产业的创新升级。
——产业互动发展。引进蚕茧加工企业,促进桑蚕产业由一产向二产延伸,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引导龙头企业反哺桑蚕基地建设,促进农工互动式、循环式发展。
——结构互补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宜桑则桑、宜蔗则蔗、宜果则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贫困村多元化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主体互助发展。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生产,调动两个主体积极性,增强“造血”功能。创新扶贫开发模式,采用“公司+基地+农户+ 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贫困户抱团式“借壳”发展,通过土地集中流转、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解决贫困户创业无资金、无技术的发展难题,增强持续增收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全县扶贫、人社、农业等部门共举办各类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52期,培训农民1.5万人次。
全面小康,时不我待。“十二五”以来,该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教育培训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金融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六大扶贫工程,扶贫产业开发工作成效显著。据统计,“十二五”以来,象州县共投入产业项目建设资金5682.4万元,种植甘蔗、桑蚕、油茶、水果等特色产业超过2.17万亩,扶持带动贫困农户1.67万户,受益贫困人口达5.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