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带来生态红利——三峡库区绿色发展守护“碧水青山”

  “石壁千重树万重,白云斜掩碧芙蓉。”阳春之际走进长江三峡库区,两岸崇山峻岭、树木郁郁葱葱、江水碧蓝如翠……高峡出平湖的美景充满诗情画意,让无数中外游客流连忘返。作为全国战略水资源储备库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三峡库区“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生态景观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重庆、湖北环保和林业部门的数据显示,三峡库区长江干流监测断面的水质全部符合Ⅲ类,水质稳定、总体为优;重庆市“十二五”期间森林覆盖率提升到45%,比“十一五”增加8个百分点,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森林覆盖率49%;湖北省巴东县、宜昌市森林覆盖率分别超过55%、65%。

  三峡库区的壮美,来自对生态环境的呵护。近年来三峡库区将生态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加快环境修复和治理步伐。

  在宜昌市兴发集团精细化工园,9家生产企业、3家配套企业以及研发机构形成一条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兴发集团总经理助理陈晓清介绍,园区一家企业的废料是另一家企业的原料,此前的副产物氯气、盐酸、氯甲烷都得到了循环利用,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重庆市云阳县盘龙街道位于长江岸边,每天产生约900吨的生活污水,污水处理厂2013年投入使用。记者在出水口看到,乌黑发臭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清澈无味、达标排放。云阳县环保局局长张邦军介绍,今年6月底全县42个乡镇(街道)将全部实现污水处理厂全覆盖。

  重庆市占三峡库区库容80%以上,重庆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建成重点工业企业水治理设施1700余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1%、99%,2017年底实现建制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重点整治28条次级河流……一系列举措有效保护了三峡水环境。

  三峡库区作为连片集中贫困区,山高坡陡、人口众多,面临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独特的自然条件、生态的修复改善,近年来三峡库区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优势,立足“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已成为三峡库区各地的发展路径选择。

  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对此感受很深。2011年,他从全国百强县宜都市到巴东县担任县委书记。“我刚来时,巴东县的经济总量还不如宜都市一个中级镇,要脱贫致富我当时认为就要搞工业。”然而,经过反复调研,陈行甲得出了结论——巴东县没有人流、物流、信息流,盲目引入工业项目会破坏环境,发展工业走不通。

  “唯一的出路就是利用良好的生态搞旅游,围绕旅游发展生态农业。”陈行甲说,巴东县以5A景区神农溪为依托,打造干净的城镇环境和干部风气,发展小水果、茶、酒产业,2015年接待游客560万人次,增长15.7%。

  2013年重庆市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三峡库区11个重点区县被划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禁止建设可能破坏生态的项目、强化生态保护,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不再考核GDP和工业增加值。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三峡库区生态资源亟待被唤醒。生态涵养为库区指明了发展方向,开发生态产品、发展生态产业,让生态资源凸显经济价值。”云阳县委书记张学锋说,近几年,云阳县晚熟柑橘、特色资源加工等产业得到较快增长,世界第一悬挑玻璃廊桥“云端廊桥”去年建好后,当地“天下龙缸”景区全年游客接待量超百万。

  生态保护带来生态红利,让老百姓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重庆市涪陵区通过退耕还林和经济林建设,在长江沿岸种植竹林2万多亩,同时引入三峡笋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竹笋产业带领群众致富。涪陵区南沱镇治坪村村民冉德明说:“现在有土地流转、退耕还林补贴,还可就地在公司务工,收入比种地高,又保护了长江两岸环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