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中共河池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研究新常态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今后五年发展的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奋力攻坚,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强化重点治贫促发展、重力治害保民安、重心治政树新风工作理念,坚持稳进突围、提质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化实施产业增量提质、民生保障提升、开发扶贫攻坚、城乡新貌新风和干部执行力提升“五大工程”,力树政治新气、开创经济新型、建设城乡新貌、推行民生新政、促进文化新潮、引领社会新风、打造生态新秀、凝聚发展新力,全市呈现经济稳健运行、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呈现新趋势。自2012年遭遇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以来,全市经济运行态势从“破冰运行、局部突围”“深度调整、恢复增长”“筑底蓄势、稳健上行”发展到“稳健运行、提质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从2011年的4.09%增长到2014年的8.1%,由全区第14位进步到第9位;财政收入增速从2011年的7.13%增长到2014年的8.8%,由全区第14位进步到第8位。产业转型增创新优势。深入实施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辟大任产业园,促进涉重企业出城入园;以“专、精、特、优”为新的发展方向,推动“三特农业”、酒水产业、特色水果业产生新效益。开发扶贫开创新模式。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2.07万人减到2014年的83.77万人;开创整市推进扶贫产业、整乡推进开发扶贫、扶贫生态移民和旅游扶贫模式成为全区示范;核桃产业发展到216万亩,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旅游发展成为新亮点。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成为全区重点打造的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总收入等主要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民生保障得到新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全方位向农村延伸,农村水电路房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4889元增加到2014年的213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599元增加到2014年的5723元。基础建设聚集新动能。实施“抓好铁(路)公(路)机(场)、打通金水道”战略和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初步构建水陆空立体快速交通网。城乡建设展现新风貌。持续实施城乡新貌新风工程和“美丽河池”乡村建设活动,城乡风貌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见到新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8.47%,排在全区前列,“山青水秀生态美”品牌得以巩固;环江喀斯特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我市被国家确定为生态功能红线落地试点市,获广西园林城市称号;中心城区被评为自治区卫生城。社会治理取得新突破。创建“云榜模式”“一村一警”“巡回法庭”等社会管理新模式,妥善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等,得到中央、自治区的充分肯定;群众安全感稳居全区前列。作风建设形成新常态。创建“党领民办、群众自治”工作模式和党政领导廉洁履职社会监督机制成为全区示范;群众对反腐败成效满意度从2011年全区第12位进步到2014年第5位、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效果认可度从第13位进步到第6位、政务环境从第10位进步到第7位。扎实推进双拥工作,成功举办韦拔群、韦国清等同志诞辰纪念活动。“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了提质发展,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中央赋予广西 “三大定位”(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河池是大西南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的重要门户,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中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滇桂黔片区石漠化治理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部署,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给河池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河池融入区域开放发展大格局;有利于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夯实发展基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破除瓶颈,补齐短板,释放活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河池仍属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仍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总量小、缺乏重大项目支撑、发展基础薄弱、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河池仍然面临83.77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艰巨;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弱,城镇化率低,城乡发展不平衡;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升能力等有待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综合判断,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科学研判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河池实际的发展之路。
(3)“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围绕自治区“两个建成”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稳进突围、提质发展为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河·路”(即红水河、龙江河流域和高等级公路、高速铁路)经济,突出抓好“高、果、游、园”(即构建高速交通网,发展特色新果业,建设国际旅游区,打造新型产业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全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只要惠及子孙,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准发展规律,定准发展方向,选准发展路径,攻准发展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改革发展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改革引领,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河池。
——坚持稳进突围,提质发展。必须坚持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提质与提速并重,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在更好的结构上、更高的起点上,朝着更优的目标发展。
——坚持精准脱贫,共享发展。脱贫攻坚是河池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必须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落实各项普惠政策,让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真切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实惠。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优良生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走出一条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依法治理,和谐发展。必须深化“平安河池”“法治河池”建设,重力治害,群防群治,共创共护全市和谐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为建设幸福新河池筑牢稳定基础。
——坚持从严治党,引领发展。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三严三实”,优化政治生态,增强科学发展的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凝聚发展新力,形成发展合力,保持发展定力。
(4)“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定位。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立足河池实际,充分挖掘河池丰富的资源和厚重的特色文化,打造“一城三区”。
一城:“生态长寿地·三姐文化城”。河池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和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河池生态优美、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资源丰富,必须充分利用长寿、生态、民族、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释放和拓展品牌效应,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区:打造精准脱贫示范区。河池是全区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必须打好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脱贫、移民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教育扶智脱贫、医疗救助脱贫和社保兜底脱贫攻坚战,以打造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为重点,探索精准脱贫新模式,力争成为全区乃至全国精准脱贫示范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河池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必须抢抓全国全区实施绿色发展的新机遇,着力构建一流的生态系统,保持一流的水环境质量,保持一流的空气环境质量,建设一流的污染防治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是广西重点打造的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必须树立大旅游理念,整合构建“东巴凤大天都”长寿养生旅游板块,联动发展“丹金宜罗环”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板块,促进河池旅游业跨越发展。
(5)“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化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的“两带一区”空间布局,突出发展“河·路”经济,重点抓好“高、果、游、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6)“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根据河池实际,综合考虑当前条件和未来趋势,提出“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镇化率达到42%以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提高。
——全面实现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确保全市现行标准下83.77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10个贫困县(区)(含“天窗县”和享受待遇县)、684个贫困村脱贫摘帽。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河池精神广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明显提高,形成互帮互助文明新风尚,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保持全区前列。
——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形成有利于“五大发展”的体制机制,公共权力运行更加规范,党建制度化、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坚持创新驱动,拓展新空间,培育新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7)突出发展“河·路”经济。以“两河两路”(红水河、龙江河流域和高等级公路、高速铁路)为主线,构建公(路)水(路)相通、铁(路)水(路)联运大格局,发展“河·路”经济,形成沿河沿路特色经济圈。依托红水河流域,重点发展长寿养生、旅游休闲、绿色保健食品加工等产业,形成红水河流域长寿养生旅游和生态特色产业经济带;依托龙江河流域,重点发展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新型化工和建材、茧丝绸、民族文化旅游等产业,形成龙江河流域特色产业经济集聚带;依托六宜、河都、河百等高等级公路和贵南高速铁路,重点打造面向西南中南、对接东盟、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的物流集散地、商贸中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产业、人口向通道沿线重要节点集聚,形成通道经济带。
(8)重点发展“高、果、游、园”。
构建高速交通网。推进贵南高铁、百色经河池至桂林高铁、黔桂铁路增建二线建设。加快推进河池至百色、河池至桂林、巴马至贺州、南丹至天峨(下老)等高速公路建设和市域高等级公路建设,做好贵州荔波经环江至德胜、东兰经凤山至罗平(云南)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实现河池通高铁、县县通高速目标。培育河池机场新航线,加快巴马、宜州、大化通用机场建设。加强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推进红水河复航,推进天峨西南货物出海内河枢纽港、东兰红水河长寿养生旅游集散港、都安“双核”驱动腹地门户港、南丹吾隘港和车河货场建设,打通西南地区与粤港澳江海直达的重要水运主通道,发挥河池内河港口货运航运功能,形成内通外联的综合交通网络。
发展特色新果业。坚定不移发展核桃产业,以同干万亩核桃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持续抓好“万千百十”(县万亩,乡千亩,村百亩,户十株)核桃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核桃种植管护力度,到2020年实现核桃种植300万亩目标,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种植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引进精深加工品牌企业,推动核桃发展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创建特色水果生产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毛葡萄、珍珠李、红心香柚、猕猴桃、柑桔、百香果等特色水果。
建设国际旅游区。树立全域旅游、全资源旅游、全产业旅游、全民旅游的“大旅游”理念,打破区域桎梏,统筹协调旅游区发展。深入实施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攻坚战,发展休闲养生游、生态乡村游等特色旅游新业态,重点打造长寿探秘、养生体验、生态休闲、红色足迹、地质探险、民俗风情等旅游精品线路,形成河池长寿养生旅游品牌。加快完善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规划体系,推进旅游道路交通、环保设施、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可进入性和游客承载量。建立旅游区发展负面清单,加强水资源、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创新旅游促销模式,拓展客源市场。辐射带动“丹金宜罗环”旅游板块提速发展,推动融入周边地区旅游圈,创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
打造新型产业园。大力发展特色型、生态型产业园,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创新园区体制机制,推进产业园区跨越式发展。推进大任产业园和南丹、宜州、环江、都安工业园区等市级和县域新型产业园区建设。支持鼓励园区企业就地注册、就地纳税、资源就地加工,推进园区企业“直购电”“自备电”模式,加快产业集聚。大力推进大化、都安、环江、凤山、罗城、天峨等扶贫移民创业园建设,搭建农民工和移民就业创业平台。创建要素齐全、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经营集约的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打造一批有机(富硒)农产品、生态果蔬、食用菌、养生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基地。
(9)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运用。推进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在专利申报、重大科技突破、新产品研发上给予支持,加强有色金属新材料、核桃、茧丝绸、健康长寿养生食品等产业精深加工的创新研发并取得一批核心技术突破,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产业孵化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争创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加强检测中心建设。鼓励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交流合作,建立院士联系点、博士服务站、人才小高地,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致富能手推广实用新技术,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创新,激发大众创新创造活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引智引资行动,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撑。
(10)发展生态工业。立足河池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工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推动有色金属、电力、食品加工、茧丝绸、化工、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生态化升级改造。推进有色金属等产业重组,培育2家以上年产值超百亿元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等精深加工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养生长寿健康、生物医药、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碳酸钙粉体、人造岗石、复合型材料及制品等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初步建成规模化碳酸钙新材料产业体系。整合饮用水资源,培育5家以上亿元饮用水企业,打造中国南方重要饮用水基地。发展特色保健酒系列,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构建酒产业联盟,打造全国知名酒业基地。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以百亿园区、百亿产业及百亿企业培育为重点,建设国家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茧丝绸产业基地以及特色食品、民族医药、碳酸钙等特色产业加工基地,形成产业示范。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发展,实现工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1)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巩固提升桑蚕等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三特”农业,建设“双高”糖料蔗、特色果蔬、林下经济等基地,大力培育富硒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禽畜养殖业和优势特色水产养殖业。整合区域农特产品资源,建立区域性长寿生态食品加工产业群。发展生态农业,净化农业生产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构建生态循环立体农业产业模式。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依托长寿资源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打响“绿色长寿养生”农业品牌。推广“互联网+农业”模式,农村电子商务覆盖60%以上的行政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探索发展农业职业经理人机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0%以上。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以上自治区级或市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12)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展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围绕打造国家养老产业基地、国际休闲养生健康养老胜地,加快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完善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链,大力发展医疗保健、健康保险、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发展商贸物流业,发挥面向大西南的区位优势,依托铁路、高等级公路、机场、港口和工业园区等,重点发展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和城乡配送,形成高效便捷顺畅的物流网络体系。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深入实施自治区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创建工作,鼓励各县(市、区)发展工艺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特色节庆、“一地一品”等特色文化产业,支持食品加工包装、旅游用品、工艺品、藤编等特色产业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金融业,加大引进金融机构入驻河池力度,扩大金融总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电商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发展。鼓励保险机构开展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建设服务业发展平台,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形成一批健康养生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专业市场、中心城区商务等集聚区。优化城镇商业布局,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
(13)拓展投融资新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资金支持,创新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方式,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发挥重大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扩大民间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建立新型投资审批制度和社会民间资本准入机制,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引导各类资本投向实体产业、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强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合作,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股权交易、发行债券、基金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做强做优企业。
(14)拓展消费需求新空间。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快推动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兴产业消费健康增长,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挖掘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扩大城乡农贸、粮油、建材、服装、家居、小商品等专业市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群众消费提供便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消费品质量安全水平。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
三、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精准脱贫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采取超常规措施,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以建设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为重点,横下一条心,立下愚公移山志,攻坚五年,圆梦小康。到2020年,确保全市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全市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摘帽;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15)产业发展脱贫。因人因户施策,制定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确保项目安排精准、措施到户精准。持续实施整市推进核桃产业、连片推进旅游开发扶贫、整乡推进开发扶贫和684个贫困村“整村推进”精准脱贫。推进“长中短、新特优”等新型扶贫产业建设,重点发展核桃、糖料蔗、桑蚕、蔬菜、食用菌、经济林、特色水果、草食动物生态养殖、水产养殖、家禽等十大扶贫主导产业,实施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实现产业扶持贫困户全覆盖。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扶贫,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加强民族村寨建设和保护,支持发展民族民俗文化、农家乐、生态农业等特色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一批旅游开发扶贫示范点。实行差别化政策和倾斜扶持措施,支持贫困县创建1-2个独具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林业)示范区,辐射带动贫困村(屯)和贫困群众,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农产品、林产品、民族工艺品等加工产业,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引导贫困农户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等多种方式入股参与现代农业生产,参与企业分红,实现村村有增收产业、户户有发展项目,带动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16)转移就业脱贫。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帮扶力度,通过就地转移就业或外出务工实现稳定脱贫。建立完善职业培训、就业创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强驻外劳务服务站和基地建设,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输出有组织、求职有服务、就业有技能、创业有平台、权益有保障。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全覆盖,鼓励和引导农村贫困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
(17)移民搬迁脱贫。坚持把移民搬迁安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谋划、与石漠化治理同步实施、与特色城镇同步建设、与整合政策资源同步深化、与民生保障提升同步推进,创造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25.5万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巩固移民搬迁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工作成果,坚持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做好安置点建设规划设计和政策扶持工作,在县城、园区(旅游区)和重点镇建设移民集中安置新城、新区、新村,重点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地区实施易地搬迁发展。加强扶贫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工作。落实搬迁户建房优惠贷款政策,对搬迁户实行差异化补助,提高特困户建房补助标准;对移民搬迁后转为城镇居民的,纳入城镇就业保障体系,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等社会保障政策;对移民搬迁后仍保留农村户籍的,制定完善后续扶持政策,移民在原驻地享有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新农合补助、养老保险等政策保持不变。
(18)生态补偿脱贫。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红水河、龙江河、刁江流域等实行生态补偿,逐步扩大生态公益林、珠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补助范围,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建立护林员补助制度,让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就地转化成为生态保护人员;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生态功能区发展后劲。争取中央和自治区支持建设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形成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19)教育扶智脱贫。全面落实教育扶贫优惠政策,完善定户定人的教育精准帮扶体系,巩固提高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落实教育补助政策,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保障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免除贫困家庭高中生学杂费,实现12年免费教育;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免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基本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者技术技能、就业能力,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相传。深入实施“扶贫培训促脱贫”“雨露计划”工程,创新扶贫培训工作机制,抓好东莞对口帮扶职业教育协作工作;积极开展对贫困群众、能人的实用技术培训,实现技能培训提升全覆盖,确保农村贫困家庭户均掌握一门以上致富技能。着力培养能够带头脱贫致富和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现代职业农民,努力从源头上提升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
(20)医疗救助脱贫。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村贫困人口,通过医疗救助实现脱贫。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对困难人群参保及其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提供补助;逐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医保补助、门诊和住院治疗费用报销标准。加大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力度,实现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加强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和农村全科医生培养。建立引导医疗卫生人员到贫困乡村工作的政策机制,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和水平。
(21)社保兜底脱贫。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加快养老设施建设,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抚(扶)养人的特困人员逐步实行集中供养,提高供养水平。加大临时救助制度在贫困地区落实力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拓宽社会保障领域,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编织兜住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构建政府部门救助资源、社会组织救助项目与特困户救助需求相衔接的帮扶信息平台,鼓励、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救助。
(22)完善精准脱贫工作机制。按照“定准规则、看准对象、选准路径、调准资源、用准干部、评准效果”工作方法,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落实扶贫责任、权力、资金、项目“四到县”制度,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制度和开发扶贫工作逐级督查制度,层层传导压力,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完善“5321”贫困户联系帮扶工作机制,确保帮扶举措到村到户到人。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企业的作用,深化对口帮扶工作,健全扶贫协作机制、定点扶贫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健全精准考评机制,实行差异化考核,重点考核贫困人口变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率等指标。加大金融扶贫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扶贫产业。
四、强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河池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原则,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全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留住青山绿水,建设美丽河池。
(23)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建设绿色、生态、宜居、美丽家园。构建一流的生态系统,坚持以山区生态林为主体、珠江上游防护林为屏障、自然保护区为支撑的生态安全格局,打造华南生态屏障和红水河千里绿色走廊。保持一流的水环境质量,坚持实行行政区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目标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的跨区域协作机制。保持一流的空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明确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重点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问题,优化空气环境质量。建设一流的污染防治体系,严格把好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加快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大力整治违法排污,加强环保日常监管,坚决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4)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监管,重点加强水源涵养、地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石漠化及生态脆弱区的保护,有序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支持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加强环境治理制度建设,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大对区域性、流域性污染防治以及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和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实现生态治理与土地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
(25)发展生态经济。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和全民节能行动,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实施新兴生态产业、能源型生态化改造、产业园区生态化、生态种养发展、生态旅游发展、水环境改善、大气环境治理、土壤修复与改善、固体废弃物处置、生态城镇建设等十大工程,推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强化节能减排降碳指标管理和高耗能行业能耗管控,实施资源利用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商业和民用设施等节能降碳工作,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26)强化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理念,科学划定生态服务保障、生态脆弱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耕地保护红线。实施生态空间保护和管控,加强对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有林场、集体林场、湿地公园及红水河等重点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严格环境准入条件,强化环境监管执法。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建设全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加强重金属污染、主要流域水污染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推进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加强以固体废弃物、矿山地质环境为重点的土壤污染防治,推进“绿色矿区”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创新石漠化治理模式,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实施“绿满八桂”和珠江防护林造林绿化工程,科学调整森林树种结构,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
(27)建设美丽乡村。持续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建设,努力建设美好家园。推动村庄和民房科学布局,提高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水平,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农村道路硬化、电网改造、通信设施、供水排水、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运营管理长效机制。实施村屯绿化工程,抓好乡村绿道、休闲林区和生态小区建设。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污水、垃圾专项治理和土壤环境整治,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严防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以培育新型农民、优良家风和文明乡风为重点,扎实推进文明村镇、绿色村屯和星级文明户创建,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五、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支撑能力
河池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必须抓住机遇,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夯实发展基础。
(28)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发挥老区资源优势,加快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完善老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与周边地区的铁路、高速公路、水路和航空联系,推进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网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提升老区通达深度和广度。实施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程,推动公共资源向老区倾斜,加强老区水电路房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改善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确保到2020年实现村村有特色富民产业、有合作组织、有公共服务场所、有安全饮用水、有新村新貌,20户以上的自然屯实现屯屯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宽带网,真正让老区群众致富有路子、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安居乐业奔小康。加强革命旧址修复、保护和开发,打造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河池拔群干部学院,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建设。抓好红色旅游景区景点规划和开发,以东巴凤为重点,加快推进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发挥红色旅游的品牌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建成活力老区、美丽老区、幸福老区、文化老区。
(29)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国家民族政策,大力推动罗城仫佬族、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巴马、都安、大化瑶族自治县加快发展,全面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落实水库移民安置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住房改造、码头、村屯绿化、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等项目建设,解决群众出行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20户以上移民安置点通村道路硬化率达100%。
(30)加强城乡路网建设。加快市域国省干线路网及农村公路建设,构建顺畅便捷的交通路网。打通交通骨干网络连接县城、乡镇和广大村屯的“毛细血管”,大幅提升全市综合交通通达能力。加快乡村道路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实施县乡道老龄油路改造和农村公路(村际)连通工程,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目标。加快打通河池与周边地区、境内县际、乡际、村际之间的“断头路”,对居住相对集中、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屯进行道路硬化,提高村屯道路硬化率。建立健全城乡客运管理体制,提高农村客车通达率。建立完善道路建管养运机制,完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公路站场、乡镇客运站和村级公路候车亭等农村公路基本服务设施。
(31)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构建城乡防洪减灾体系,实施主要支流、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型水库加固工程、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全面提升城乡防洪保安能力。实施水源工程、乡镇集中供水升级改造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提升城乡供水保障和抗旱应急能力。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实施河湖连通、水库连通和龙江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旱片治理工作,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修复水源地水生态环境。全面深化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强化依法治水,持续提升水利行业能力。
(32)加快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积极推进与云南、贵州在水电、煤炭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加快大型水电工程增效扩容改造,增强水电站发电出力。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小水电增效扩容建设。完善电网结构和布局,加强城乡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建设安全高效的区域现代电源及电网体系。积极发展以天然气、沼气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大力发展热电联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天然气工程建设,实现县县通天然气目标。
(33)加快信息化建设。实施“宽带河池”“智慧河池”战略和“互联网+”行动,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开发和信息资源应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广播电视网,推广三网融合,实现城乡和产业园区光纤网络全覆盖,大幅提升农村宽带家庭普及率。推进互联网与特色产业、城乡消费、创新创业、开发扶贫融合,以信息化助推产业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信息共享。抓好巴马“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建设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乡村、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六、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多元特色的方针,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4)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创新城镇空间布局规划,统筹全市城镇发展资源要素,组团式规划,功能性布局,协同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规合一”,形成中心城市承载力强、重点县城布局有序、特色城镇富于魅力的空间格局。加快构建金城江宜州城镇化核心区,大力推动宜州新区建设,推进金宜同城化发展,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撤县建市、撤乡建镇。
(35)加快市中心城区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优化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市民就业创业,提高中心城市产业支撑能力。完善市中心城区路网、地下综合管网、公共停车场、对外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管道、环卫、污水垃圾处理、绿化照明、物流配送、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区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和重大市政工程项目建设,提高城市承载力、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36)加快特色城镇建设。坚持扩容提质和凸显特色并重,以黔桂铁路、六宜高速公路、河百高速公路和红水河为纽带,实施大县城战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县域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开展新型城镇化示范县、示范镇试点和全国重点镇、少数民族乡建设,全力打造黔桂走廊城镇带和红水河、龙江河等沿线城镇带。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民居,充分挖掘红色文化、长寿文化、民族文化、铜鼓文化、土司文化等内涵。推进沿江沿河沿路特色城镇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的魅力城镇和乡村,形成红水河和龙江河观光休闲、盘阳河健康养生、刘三姐文化旅游、高速交通网沿线民族风情等名城名镇。
(37)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城镇户籍限制,实施居住证制度,实现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升学考试、医疗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领域“一证通”,让更多在城镇就业稳定、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村人口落户城镇,有序实现市民化。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制度,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8)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发展多元普惠幼儿园。加大义务教育“改薄”力度,消除“大班额”“大通铺”现象。加大普通高中基础能力建设,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工程,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高河池学院、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鼓励民办教育,关心支持特殊教育,着力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保障校园安全,实现有寄宿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学生80%以上在校寄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合理公平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贫困山区倾斜,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问题。加快推进人才培育、办学体制、教学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和中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39)促进就业创业。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推进就业实名制登记,搭建劳务信息对接平台,推动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构建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推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立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立创业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社会成员创业。完善鼓励创业创新的财政扶持等政策措施,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40)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坚持以增强公平性、均等化为重点,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五项社会保险城乡人群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险“五险合一”经办管理服务体系,推行社会保险“一卡通”。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推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城乡危房改造,完善公租房廉租房并轨制度。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提高长寿老人补助标准。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和救灾防灾体系,统筹发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落实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改革。引导城市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提高农民创收能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1)推进健康河池建设。加快推进中国长寿市建设,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健全全民医保、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推进中医药壮瑶医药示范工程和药材培植基地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从源头上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提高传染病、慢性病、艾滋病、地中海贫血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急体系,建成覆盖全市的紧急医疗救助网络。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
(42)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和基层基础工作,推广“云榜模式”“一村一警”“巡回法庭”等模式,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推广“党领民办、群众自治”的村民自治制度,提升基层民主自治水平。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和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推进“平安河池”建设,依法严厉打击涉恐涉暴、涉黑涉恶、“两抢一盗”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群众安全感。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加大监管执法力度,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八、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增强文化软实力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建成具有时代特征、河池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名城,为建设幸福新河池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43)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化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的学习宣传教育,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巩固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弘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打造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主题广场等宣传平台。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对互联网等各类文化阵地建设,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提升舆论引导水平。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建设感恩文化教育基地,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制度化建设。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
(44)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大力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建设文化活动场馆,构建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扩大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有效覆盖。强化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创作一批具有河池地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舞台作品和广播电视作品。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培育基层文体活动骨干和带头人,构建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网络。加强地方文化立法,打造河池文化品牌,促进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45)推动特色文化发展。发挥河池文化资源优势,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感召力的河池原创文化。发展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加强对文化产权交易和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管理。强化文化人才培养,培育引进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加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建设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深挖刘三姐文化、长寿文化,树立毛南族、仫佬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品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创新,鼓励发展具有区域特点、民族特色的创意文化产业,推动一批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建设。加强文化对外交流,提高河池文化影响力。
(46)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加大城乡及学校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和体育公园等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培养体育人才,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举办民族特色体育赛事。发展体育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发展健身休闲项目,促进体育与生态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消费新的增长点。
九、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释放发展活力
破除体制机制弊端,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发展活力,营造发展新环境,增创发展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
(47)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推进“三集中”服务,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大幅减少政府核准投资项目范围,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前置审批和中介服务,做好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的落实和衔接。
(48)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优化财税结构,逐步降低非税收入比重,完善保障收入稳定增长、保障民生支出、保障重点建设的体制机制。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和跨年度平衡机制。落实国家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等重大改革举措,深化国税、地税征管改革。完善市和县(市、区)政府间财政关系,健全乡财县管体制,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实施县乡财政增列专项扶贫预算。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普惠金融组织服务体系,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面向“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
(49)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企业改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国有资产监管重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探索有效的运营模式。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资本整合,推动国有资产合理流动、保值增值。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提高国有资产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优化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
(50)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地票”等综合开发和试点工作,推动利用城乡建设用地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农村产权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深化国有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引入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
(51)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深化重点领域综合配套改革,把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统筹推进电力、科技、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等领域改革,推动政策落地开花结果。
(52)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市政、生态、旅游、环境污染治理与运营、信息、文化体育设施、医疗和养老服务等领域投资。搭建政、银、企投融资服务平台,引导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实施非公有制强优企业培育计划,落实小微企业支持扶持政策。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加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制度。开展众筹、众包、众创、众扶互联网金融创新试点,推动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创业风险投资、天使投资。
(53)拓展区域开放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化面向大西南和东盟地区的开放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积极参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合作,主动对接先进生产力,推动形成通达粤港澳台及沿海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道。增强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能力,建设面向西南中南地区无水港及物流网络,设立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形成与桂黔毗邻地区的开放合作新机制。加强革命老区的开放合作,积极探索与贵州省黔南州在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合作发展新途径,实现产业共建合作和生态联保同治。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十、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十三五”规划顺利实现
全面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扎实推进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54)提升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化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和主体责任,提高新常态下应对风险挑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研判经济形势、作出重大决策的工作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好干部标准培养和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注重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统筹配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持续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加强基层干部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党员带头致富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新常态下调动干部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55)强化人才保障。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程、特聘专家工程、人才小高地建设工程、“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等重点工程,着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拘一格引进和使用人才。加强对党政人才队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储备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依托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科研创新平台和企事业单位,促进优秀人才和产业项目对接,鼓励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强化产学研合作发展。加强人才信息库建设,健全人才向基层、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
(56)建设法治河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促进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能。积极推进地方立法,切实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推进司法公正,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尊法守法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开展法治创建活动和宣传教育,大力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5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工作,拓宽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进一步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统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侨务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推动全市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58)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健全国防动员机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应急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坚持军地协作、齐抓共管,实现重点领域深度融合。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做好军转干部安置等工作,提升军人职业荣誉感。推进人民防空改革发展,形成综合防护体系。深入开展新形势下的双拥工作,持续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打造河池特色双拥品牌。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支持驻地部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驻地部队正规化水平。充分发挥驻地部队在脱贫攻坚、应急维稳、抢险救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59)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廉政法规制度,健全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强化执纪监督问责,严厉惩治腐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深入开展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巡视工作要求,确保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60)提升执行力。坚持不懈狠抓作风建设,深化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强化机关作风效能和执行力建设,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机制。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廉、为官不实、为官不为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坚持抓改革促发展、抓落实重实干、抓责任敢担当、抓法纪树新风,形成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奋发有为的优良作风。
全市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克难攻坚,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