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北区]开展“美丽新菜园”建设:生态转型出效益

  入冬以来,黄瓜价格高扬,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竹山基地依托自已的无公害品牌形象店,向市场投放大量黄瓜,其价格可达6元/公斤,一个大棚平均产出4000公斤,产值达2.4万元。

  这是生态种植带来的好效益。在钦北区,生态农业已在钦州的“菜篮子”工程中显现出越来越大的竞争力。

  水肥管道配送“套餐”

  今年来,钦北区以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为契机,结合实际,以实施“清洁田园”十大工程、十大技术为指导,创新开展“美丽新菜园”建设活动,推动现代农业实现生态转型,逐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那蒙镇竹山蔬菜基地,每道田垄都铺设两条有小孔的黑色塑料管,管的一头连接棚外一条直径8厘米的大塑料管。管理员赵天义带着记者走出棚外,打开一个红色开关阀门,要给黄瓜“喂食”了。

  “我们这边的大棚都铺设了这种水肥一体化的滴灌设备,这种设施最大的好处就是节水节肥省工。”赵天义说,以前直接把固态肥施到作物根部周围,过不了几天就全部被蒸发掉,大部分肥料都浪费了。

  原来一亩地所需的肥料,现在能滴灌3亩地。滴灌还大量地节约人工,以前一株一株地撒肥料,但现在只要在冷库旁的配肥池按照作物需要比例配好肥,通过管道滴灌系统配送到作物根部。

  “目前正在筹建一个沼气池,到时出来的沼气液也可以搭配化肥,通过滴灌系统输给作物。”赵天义说,那又可以省掉一部分成本。

  生态模式催生效益

  按照农业部门设计的“鸭-沼-蔬-牛”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可极大地增加效益。“像我们基地这种从小喝沼气液长大的蔬菜,卖相好,口感也好,投放市场都是抢手货!”钦北区平吉镇科盛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凌海科一边指挥着工人收菜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这批叶菜赶巧抓了个空档期,着实卖了高价,马上到年底又有一批肉牛可以出栏,社员今年可以过一个肥年了。“明年准备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让一些有技术和管理能力的社员再从合作社手里承包出来单干,合作社统购统销,通过这种激励方式激活社员积极性,真正盘活土地。”凌海科说。

  过去臭不可闻的禽畜粪污,如今已成为凌海科眼中的“香饽饽”。记者在该基地看到,3个深埋地下的沼气池每天为基地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有机肥,再通过沼渣还田,水肥一体化设施为蔬菜喷淋沼液。同时,沼气还为基地所在村提供燃料,减少社员生活对柴草、煤气的使用量。

  这种模式,不仅节约基地肥料开支一半以上,赢得当地村民支持,还为本地市场产出大量优质安全生态菜品。

  科技服务注入“芯片”

  虽然已是隆冬,但在平吉镇八仙村的钦北区镁源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里,依然一片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在大棚里采收黄瓜。“大家记住一定要分级,不要一股脑采下来放在一块,等下再分级又要费一次工。”技术员凌启昌一边采收着黄瓜,一边向棚内的工友吩咐道。

  半年前,凌启昌以技术特派员身份带着行李住进基地简易板房时,这里还是一片空置水田,短短半年时间,他让这里变成拥有30栋大棚、水肥一体化的蔬菜基地,而且第一批种植的秋冬黄瓜就喜获成功,帮助基地成功挖到“第一桶金”。

  像凌启昌这样一对一服务基地的“大棚哥们”还不少,在那蒙、平吉、小董各基地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目前这批服务基地的技术特派员已结成蔬菜技术服务联盟,根据专业优势互补相互“串门”,通过现场解难题、经验传授、技术培训等方式为该市蔬菜基地和菜农发展注入“科技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