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网-来宾日报 蓝艳青)11月15日上午,笔者刚走到忻城县古蓬镇龙利村龙心养殖场大门,便听到了一阵阵欢快的鹅叫声。“贷款5万元入股合作社,年可分红4000元,还可以参与养殖管理,收入够日常开支了。”养殖场管理员樊双源一边给鹅喂饲料,一边向笔者算收入账。
樊双源腿脚不方便,没资金没技术,对脱贫缺乏信心。去年,龙利村党支部书记樊鹏智牵头成立“龙利村龙心养殖合作社”后,帮他定制了“带资入股合作社+养鹅务工增收入”的脱贫“套餐”,帮助他鼓起了战胜贫困的勇气。
今年以来,忻城县抓好“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工作,立足实际,以发展专业合作社为切入点,以党支部为核心,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新模式,不仅提高了产业扶贫效率,还解决了“带头人”不足和“主心骨”不硬的问题。
合作社建支部 助推村民抱团致富
“没有加入合作社前,我常常找不到工作,有力气也无处使呀!”过去是单打独斗,现在是抱团挣钱,谈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古蓬镇上浪村村民蓝森自豪地说,加入贫困户劳务输出合作社后,周边村屯的危房改造、小水利建设、村道巷道硬化等项目一个接一个做,今年已实现收入3万多元。
蓝森所说的贫困户劳务输出合作社是今年3月由该村党支部书记牵头成立的。目前,该合作社共有会员30人,会员一天最低收入80元。据了解,上浪村党支部还牵头成立生态土鸡养殖合作社和生态牛养殖合作社。该村党支部书记梁泽忠说,这3个合作社坚持以团队的力量抓项目、搞养殖,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力没事干和农产品难卖的压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合作社里建支部,发展路上农民富。”今年,忻城县把引导党员创办合作社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安排部署,并提出了“123”工作目标,即每个行政村党组织要牵头成立1个合作社,培育2个以上的覆盖面广的产业,树立3个以上的党员带富示范户。根据这个目标,该县130个行政村全部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运行机制。目前,忻城县已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90家,其中130家成立了党组织,为完成今年9个贫困村“摘帽”、2多万人脱贫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支部抓合作社 解决难题共促发展
“老弟,天气又晴朗起来了,牛栏建设要加快进度。”日前,遂意乡弄江村党支部书记蓝留忠督促养牛合作社项目建设。弄江村山地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发展养殖业,但由于受到土地制约和缺少资金,养殖产业却发展不起来。今年9月,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弄江村养牛合作社”后,村民主动调换土地建设养牛场,县发改局又同意支持项目资金,弄江村养牛基地预计月底竣工。
“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这种扶贫模式,党支部起到了核心作用。在土地流转方面,合作社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靠个人的力量协调土地难以实现,由党支部牵头,不仅可以实现户与户之间的土地协调,还可以实现机动地与自留地的交换。在资金筹集方面,党支部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扶贫资金,另一方面通过众筹,协调金融部门及相关单位,以集体作担保获得启动资金。在保障体系方面,党支部可以在逐步完善水电、路渠等硬件设施的同时,为入社农户提供技术保障服务,消除单户单干各种风险。同时,合作社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导向、监督制约、利益协调和思想保证等作用,有效保证了合作社的健康稳定发展。
合作社促党建 基层组织稳步推进
忻城县把合作社作为支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坚持党管合作社,发展壮大合作社,不仅将党组织延伸到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上,扩大了党建工作覆盖面,还有效解决了农户在产、供、销等环节村组“统”不了、政府“包”不了、农民“办”不了的矛盾。
在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中,忻城县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积极锻炼党员、干部相结合,合作社发展党员,党员学了技术。在吸收农村能人,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同时,又有效整合了农村人才资源,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农村优秀人才。二是与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相结合。通过合作社培养的方式,全县已将120名党员干部培养成发展能手,将35名发展能手培养成了党员、村干部。三是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相结合。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加入到合作社中,既带动了产业发展,又教育了党员。目前,全县共有68名外出党员加入了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