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俗文化 留住青山绿水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云南调研时曾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如何处理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文传承之间的关系,既保留住民族“根”味,又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成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以南宁市坛洛镇下楞村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为例,探索提出发展民族民俗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思考。

  一、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传承与发展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与发展民族民俗文化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载体。传承与发展民族民俗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规划地传承发展民族特色建筑、特色美食、特色工艺及特色习俗等文化遗产元素,有利于加强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在广大农民代际间的传递,为美丽乡村建设营造和谐、向上的文明乡风。

  (二)传承与发展民族民俗文化是推进生态乡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发展民族民俗文化是实现乡村个性特征与人文精神共融发展的重要依托,贯穿于村庄规划、建筑建设、产业发展、人文传承、公共管理等各项村庄建设要素中。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光大,有利于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生态乡村建设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意识,加快生态乡村建设步伐。

  (三)传承与发展民族民俗文化是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则丰富了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内涵,创新传承民族民俗文化有利于带动乡村人力、物力、财力的聚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二、当前乡村建设中民族民俗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困境

  (一)资源丰富,但开发无序,缺乏统一规划

  我市具有丰富、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比如大明山地区龙母文化资源、扬美古镇明清建筑群等旅游景点已进行了初步开发。但是我市的民族民俗开发普遍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开发无序,缺乏深层次开发和统一规划,旅游空间容量小,旅游活动少,游客停留时间短暂,吸引力有限。

  以下楞村为例。下楞村自然风光隽秀,拥有壶天岛、留阳阁、墨溪等26个景点。其中壶天岛曾被徐霞客赞誉道:“自南宁来,连右江口、岸山始露石;至扬美江,石始奇。”逆水龙舟竞渡、老人提篮节、“寿星宴”、“放河灯”、“上天桥”等很多独具民族特色民俗节庆源远流长。但目前,这些文化资源多处于自然状态,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层次开发,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产业集群。

  (二)区位占优,但交通掣肘,缺乏现代交通支持

  南宁古来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近海近边、沿线沿江,邕江穿城而过,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此交会,具有南联北引、东西辐射的区位优势。但许多民族民俗源发地位于远离城市的县镇村落缺乏现代交通支持。“酒好也怕巷子深”,交通条件落后成为掣肘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下楞村地处南宁市西北部,距离南宁市约54公里,东与扬美村接壤,西与金光农场坛蓬村相邻,左江绕村缓流,邕隆公路擦村而过,毗邻南宁西站,历史上曾是左江四大古埠之一。但是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市民对旅游地交通出行便捷度、舒适度的要求不断提升,许多传统民族民俗发源地旅游往往囿于交通条件的制约,吸引力大大降低。

  (三)特色鲜明,但观念落后,缺乏品牌意识。

  目前,我市的民族民俗旅游文化产品不少,但是具有品牌效应的旅游精品并不多,大量的景点因为缺乏旅游建设和包装打造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很多景区、景点级别相对偏低,规模较小,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使得本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资源优势被隐没浪费。

  价值观念落后是很多民族民俗文化缺乏品牌打造的直接原因。很多留守村里的居民思想保守,缺乏创新动力和经济发展意识,仅仅依赖于现有的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以家庭为单位开展耕种养殖,缺乏发展第三产业经济的现代经济意识。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景点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严重影响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后劲。

  (四)文化传承,但是人才外流,缺乏人力支撑

  人民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青壮劳动力人群和致富带头人更是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人力支撑。但是目前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青壮劳动力外流的现象十分严重。以下楞村为例,新一代下楞人进城务工、经商、汽车客货运输,多达186户,占全村人口总数近三分之一。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是人才。好的人才队伍才能产生好的创意、好的策划和高水平的管理。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不仅让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断层的瓶颈,更使得新农村建设缺乏建设主体,资源没能和产业很好地相结合,民俗文化商品转化率低。

  三、发展民族民俗文化产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思考

  (一)坚持规划先行,结合民族文化,挖掘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一是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以“一盘棋”的思路做好民族文化旅游总体规划。既要保存传统村落原有肌理,建设有“根”村落,也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村庄整治,统筹推进,全面发展。以下楞村为例,下楞村含“古村、古街、古埠”为一方,纳“民族、民俗、民居、风景”为一体,其包装就要依托原有壮族村寨,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遗产遗迹、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和独特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整村推进。

  二是要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就要立足好民族这个“根”,挖掘保护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之美。例如下楞村在旅游开发中就要突出骑楼街等文物点以及下楞村八音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举办多种传统壮族节庆活动,如逆水龙舟竞渡、老人提篮节、粽饭节等,让游客在游乐中了解壮族文化,体验到壮乡的民族风情。

  三是加大旅游产品的形象包装和宣传推介。要强化品牌形象设计,整合营销资源,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专家学者对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推介,邀请外地的旅行商和媒体采风团前来考察体验,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旅游资源的推广。

  (二)坚持交通优先,结合区位优势,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是影响旅游资源吸引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交通组织建设,有利于招徕游客,增加游客量,提高景点接待能力。同时优化相邻景点之间的交通连接,有利于打破区域界限,联合组织策划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以下楞村为例,通过加快中楞大桥路改桥项目建设,进一步拉近“美丽南方—扬美—下楞—智信”一带旅游圈的距离;促进江南区—西乡塘区经济互动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南宁—扶绥经济圈发展,乃至面向东盟国家开放开发;建成又一条通往吴圩国际机场的便利通道,从而达到对接和辐射周边地区,改善交通环境,提升区位优势的作用。

  (三)坚持经济强基,激发发展活力,改变民族地区单一经济结构

  一是加快土地流转盘活撂荒土地,积极引导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尊重群众意愿和落实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签订流转承包合同,切实增加村民收入。要坚持土地资源向实力强、前景好的经营主体倾斜,探寻辐射力强、产业链长的大项目、大产业,促进土地良性流动。

  二是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优质土壤和水源,加强对种植业和渔业优势品种的培育,建设优质原料生产基地,重点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同时加强农副业生产加工服务,引导企业设立生产合作组织,通过“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发展订单农业,走新型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三是积极发展旅游产业等第三产业。民族民俗文化品牌的打造,能给当地村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可以切实地把乡村建设从基础建设层面提升到文化构建层面,达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条件改善等效果。

  (四)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共识,加强村级党组织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扎实开展文明村镇等系列创建活动。村“两委”要加强对新形势下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宣传,增强农民群众建设生态和谐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引导村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是加强基层党建带动清洁工程。发动村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各村屯开展环境整洁行动,组织村民群众清理陈年垃圾,做到卫生无死角。加强沿江美化绿化,做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通过党组织带动清理脏乱差,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环境质量,为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是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以开展南宁市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活动为平台,通过舞蹈、小品、男女独唱等多种节目形式,积极宣传上级党委、政府的战略决策、充分展现当下新农村所取得的成绩和村民们对建设家乡的美好展望。

  (作者为南宁市城市管理监督评价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南宁市“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指挥部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