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河北省采用了一条因地制宜、科学推进的新路子建设美丽乡村:以集中连片建设为路径,按照景区标准,着力打造9个省重点片区、200个市县级片区和3006个省级重点村,建设“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目前,在这里,白洋淀片区51个重点村的改造提升任务全部完成,建成后被人们誉为天蓝水清、苇绿荷红的“北国水乡”。平山西柏坡片区围绕“革命圣地、红色乡村,乡村风情、城市品位”的发展定位,具有太行山山区特色的14个美丽乡村已现雏形。张家口市涿鹿县6个市级重点片区组成塞上风情村群。来到乡村看风景,成为人们的心之所向。
四转变力促乡村活力发展
推进路径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转变。在总结前两年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河北省明确集中连片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路径,在全省确定200多个重点片区,以全面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为目标,加快农村三产融合、改革发展和依法治理,建立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突出片区特色,发挥连片建设的聚合效应,带动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特别是白洋淀、西柏坡、北戴河等9个省重点片区,把示范村建设的“盆景”连接起来,变成全域创建的“风景”。
建设风格由格调单一向富有特色转变。从规划到建设、设计到施工、选料到用材,河北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底蕴、乡土风情,注重既有农耕文化底脉的传承,又有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接轨。在正定古城片区,他们围绕“古城新姿、现代庄园,乡村风情、城市品位”的发展定位,按照“从内到外”的原则,将古城范围内与周边区域进行统筹考虑,融合正定古城、周汉河、古城墙风貌环、临济寺-南城墙、隆兴寺-大寺前街等众多概念。他们根据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沿海地区、华北平原等多种地貌,提炼出体现河北风情的民居基本要素,设计10多套展现各地风貌的民居样式供农民选择,使美丽乡村建设呈现鲜明的地方特色。
工作理念由建设美丽向“经营”美丽转变。河北省按照“产业加美丽、美丽助产业”的思路,推动现代农业园区、规模种植养殖、家庭手工业、乡村旅游业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展创造活力。邯郸市馆陶县立足贫困县、平原县的实际,吸引社会资本、培育适宜产业建设特色村庄。该县寿东村引入“粮画”企业,带动周边10多个村庄、300余户从事“粮画”创作,寿东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粮画小镇”,被评选为2015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保定市探索建立农宅合作社,筛选易县、安新、涞水3县12个村作为试点,利用闲置的民宅,结合村庄历史文化及当地产业,统一包装打造旅游度假村,吸引了大批京津地区游客,增加了村民收入。滦平金山岭片区打造长城脚下的休闲胜地。该片区苇塘村把“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作为发展方向,着力在产业发展上探索富民增收之路,先后引进并落地了“唐乡”乡村主题酒店、“山知话”茶厂等富民产业项目,使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5000元,实现生态农业和农村旅游产业的竞相发展。
建设管理由短期治理向长效管护转变。河北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创新工作。他们有的通过组建保洁员队伍、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庄自我管理,有的通过PPP模式引入第三方公司参与村庄建设和管理,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廊坊市在建设模式上,推广永清县辛屯村的经验,发挥村街资源优势,引入世嘉正园集团共同建设皇家千亩梨园项目、由企业投资村街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实现村企共赢。在运营管理上,推广固安县政企合作的经验,通过与北京环卫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由该集团统一负责全县城乡垃圾收集和处理,推进农村环境保洁常态化。在2014年“5·18”经贸洽谈会上,廊坊市9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签约计划总投资达30.6亿元。
健全体制科学 推进乡村建设
河北省初步形成了一套科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方法。
组织推动注重协调配合。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河北省委八届十二次会议、省委中心组学习会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提出了今后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和目标。在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专题研讨班上,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张庆伟、省委副书记赵勇分别对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今后工作的顶层设计进行了系统阐述和部署。
二是专题会议全面推进。河北省委、省政府连续3年以电视大会的形式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在全省直播,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政策、新思路和新举措。先后在邯郸市、保定市安新县、廊坊市大厂县召开了观摩推进会,组织各市县和省直各部门主管领导参观学习、交流经验,促进建设水平提升。
三是市县“一把手”强力推动。各地市县分别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特别是县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责任,县委书记亲自抓、亲自上手,配强工作力量,挤出建设资金,统筹安排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先后14次对美丽乡村工作作出批示,并亲自出席观摩会,亲自安排部署和调度工作。
规划编制彰显特色风情。河北省各地从实际出发,以高标准规划为先导,以群众意愿为基础,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
高标准制定规划。坚持全县域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科学布局村庄,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于本地主色调和风格的整体统一,实施区域化布局、景区化打造,建设旅游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制定路网、水系、绿化、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设施等专项规划,提高了农民生活舒适度。
坚持分类施策。对永久保留村,在现有基础上整理改造,建设各有差异、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对多村联建的中心村,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做到农村新社区、乡村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三区联动;对历史文化名村,实行修旧如旧,弘扬历史传统文化;对文化旅游村和休闲度假村,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推进民居建设和配套建设;对人口减少较多的村庄,进行空心户改造,建成了休闲、养老、度假接待村庄。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让农民参与建设”、“小投入、大效果”等理念,结合村庄要办的实事,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做到村庄整体规划和一家一户具体设计相统一,保留乡村风貌,挖掘乡土特色,以农村最常见的元素为主题,建设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标识,着力留住“乡愁”。
资金投入趋于多元化。有效整合资源,采取政府专项扶持、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对接、群众自筹资金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等多元化筹资机制,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推广PPP模式。针对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难点问题,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坚持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建设资金问题,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村庄改造相结合的新路子,向社会资本开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及管护,鼓励社会资本以第三方治理模式(PPP模式)参与项目运作,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的投融资渠道,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盘活了社会存量资本,实现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与企业发展空间共同提高。
发动农民出资投劳。本着“不搞摊派、互利共赢”的原则,发动农民和企业家出谋出力、投资投劳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沧州市农民、企业家自筹资金1亿元,其中捐资最多的企业家一人就达1200万元。
扩大科技应用覆盖面。抓好新式厕所改造。全面推广农村厕所改造防臭、防冻、节水和进院入户试点工作经验和成功做法,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和农民群众意愿,因地制宜推广使用双瓮式、三格化粪池式、三联通沼气池式等无害化卫生厕所。
抓好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通过推进清洁燃烧炉具、集中供暖、秸秆压块等,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去年,该省共推广高效清洁燃烧炉具201.6万台,其中各地补贴推广高效清洁燃烧炉具68万台,带动市场推广133.6万多台;示范推广煤改气、煤改电和煤改太阳能等其他燃煤替代模式13万户。实现农村燃煤清洁燃烧400万吨,消减(替代)散煤100万吨。
抓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人口密集、污水排放相对集中的村落,采取沼气净化池、人工湿地和太阳能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方式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对城市、县城和乡(镇)近郊的村庄,生活污水就近纳入城市、乡(镇)污水收集管网统一处理。
驻村帮扶精准有力。以做好驻村干部的选派、管理、监督和考核为重点,统筹加强重点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针对性地谋划惠民实事,实施精准帮扶,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2015年,省直选派干部987名,组成驻村工作组324个;市县选派干部8162名,组成驻村工作组2699个,确保重点村每村有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