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三江乡石口花炮节:流传在瑶乡大地700年的“非遗”

  ▲村民在“游炮”。本文配图 记者汤世亮 韦莎妮娜  

  瑶族妇女跳起了民族舞蹈。  

  当天抢到大村花炮的小伙子全昌瑜被大伙抛起来庆祝。 

  “大德二年千家垌,瑶家迁徙出垌来。大田大地带不走,带来元宵喜炮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财得财,老人求寿,寿比南山,青年求多,多比连山……”

  这一段歌谣,是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石口屯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瑶歌。每年的正月十四,对于这里的瑶民来说都是一个盛会。当天,石口村附近村寨的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梳洗打扮一番,穿上最光鲜的行头,聚集在村里跳羊角舞、抢花炮。而这一习俗,迄今已流传了700年。其中,羊角舞、抢花炮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名单内。石口屯也成为了广西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两项“非遗”的自然村。

  今年元宵节前一天,记者来到三江乡石口屯,探寻在瑶乡大地上流传了700年的古老习俗。

  沿着弯曲的水泥路前行,在经过三江乡集市后不到两公里,就到了石口屯了。石口屯现有人口700多人,村中已很少能见到木房,很多新建的砖房零散地散落在独峰脚下,中间的田野已长出青青的嫩草。当天上午10点左右,记者抵达石口屯的时候,远远就听见鞭炮声和锣鼓声。当地一村民告诉记者,村里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已拉开序幕,村民已在游炮了。

  39岁的盆春生,当天郑重地穿上了瑶族的服饰。他是石口屯“抢花炮”、“羊角舞”两项非遗项目的第五代传承人。他告诉记者,游炮是花炮节的前奏,是在正式抢花炮之前。正月十四早上,头一年抢得花炮的炮主用簸箕盖一层米,上面放些烟、糖,和村民们用花轿抬着花炮沿村路游行,经过各家各户时,村民们都要放鞭炮、给红包以示庆贺。

  石口村花炮节的历史,要追溯到元大德二年(1298年)。据传,当时千家垌有一对夫妇结婚多年未有生育,某年年关之时,家中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送给他们一枝花,交待他们好生供奉后便悄然而去。夫妻俩便依言恭敬地将花供奉起来。第二年,家里喜添男丁。夫妻俩对这位老人感恩不尽,热情款待,欲答谢老人。老人婉拒,并告知他们每年只需要诚意卷个大炮仗,择吉日燃放表心意即可。村里人都认为花炮能给人带来吉祥,纷纷争抢回来供奉,因此就形成了花炮节的雏形。大德九年(1305年),为了躲避战乱,千家垌的瑶民纷纷往外迁徙,有一支迁徙至石口安营扎寨,同时也将花炮节的习俗带了过来。

  抢花炮采用每年滚动循环的方式进行。抢到花炮的人家,要恭恭敬敬地将花炮请回家,供奉在自家神台,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邀请村上老人、亲朋好友一二十人汇集家里,买回五色纸,粗纸,自己制的土硝,层层卷制成直径为30厘米、高60厘米左右的花炮,在上面插满五色纸制成炮花。到了正月十四早上,炮主家先是游炮,随后,主家以红伞遮炮,走到田垌中央,点燃引信,众人抢花炮。有幸抢到花炮的人家要紧紧护住,不让别人抢走,满脸笑容接受狮子朝拜和上一年 炮 主 的 祝贺 。 周 而 复始,代代相传。

  年近60的盆万林,30岁时参加了第一次花炮节,从此历年都不落下。当天,他早早地就穿上了盛装,拿着羊角,跟着游炮的队伍游炮,还大方地给游客们做模特拍照。盆万林说,花炮节并不仅限于本村人参加,各个外村、屯、镇的居民都可以来参与,因此成为了石口与外界的桥梁。以往的规模很大,光是花炮就设有4个,1982年改设主客炮各一个。2013年的花炮节规模一度达到了近3万人,属历年最大。之后因为考虑到安全和环保,村里就将花炮节流程简化,但仍有上千人前来参与。“大家都想来沾点福气。”盆万林说。

  花炮真的能给大家带来好运吗?上一届的炮主何灶明一脸郑重地告诉我们,他已经连续两年抢到了花炮。去年,结婚多年的他喜添千金,水果外包装生意也越做越大,一年到头赚了50万元。“以前我很贪玩,抢到花炮后,我对生活恭敬虔诚了起来。或许是我态度的转变,也或许是花炮真的给我带来了好运,总之我这两年过得很顺利。也希望把好运传递下去。”何灶明说。

  随着一声炮响,何灶明点燃了引线。借助火炮的推力,花炮被推了出来,冲向天空后,落在了田地里。众人纷纷摩拳擦掌,上前去抢拾。年轻的小伙子全昌瑜抢到了花炮,成为了新一任“炮主”。抱着花炮,满身是泥的他笑得格外开心,而村民们也为他感到高兴,协力将他抬起,抛向了空中。至此,一年一度的花炮节落下了帷幕。在瑶歌声声中,村民们将远道而来的客人们送到了村口,相约来年正月十四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