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因地制宜真扶贫

——十年以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综述

  地处大石山区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可爱村原来并不“可爱”,全村140户人家470多人,分散在35个弄场里,人均不到3分地。村党支书谭福勇要走完35个弄场,最快也要四五天时间。

  现在的可爱移民新村,距离大安乡政府不到3公里,从弄场里搬出来的90户人家户户建起了两层半楼房,每人还分到5分水田和1亩旱地。可爱村另外50户人家也搬迁到县城区安置,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可爱村的变化,是2004年以来我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

  河池是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特困地区,是滇桂黔石漠化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多数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均不足3分耕地,群众居住分散,通水通路成本极高。多年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困难的最好途径,既能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减少扶贫成本,又能为贫困群众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上世纪90年代,我市大力实施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截至2000年,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达15.72万人,在环江、北海等市内外共建成74个移民安置场,其中环江接收从都安等地搬迁移民6.7万人。当时,全市移民基本实现了当年进点、当年住上新房、当年开发、当年解决温饱的目标。

  从2004年起,市委、市政府按上级统一部署,深入实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对象为: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石漠化严重,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居住地远离集镇和村庄,水、电、路不通的农村散居人口;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国家生态保护区的农村人口。

  积极筹措资金,是实施易地移民搬迁工作的基础。长期以来,国家、自治区对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据统计,2004年以来,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总投资8.77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7.08亿元、自治区财政配套0.43亿元、县级配套1.25亿元,计划搬迁农村贫困人口13.8万人。截至今年9月,全市共完成投资7.12亿元,完成易地移民安置农村贫困人口2.14万户10.4万人。

  在实际工作中,我市积极探索和实践“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两种搬迁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扶贫经验。“有土安置”是把搬迁对象搬到公路边、山下集中安置,距离原住地近的可回原住地耕作,距离远的可调整土地进行耕作。“无土安置”则是依托城镇、园区等,在县城或者重点城镇、重点园区附近集中安置搬迁对象。

 

 

  都安瑶族自治县八仙农民进城创业园,是易地移民搬迁“无土安置”的典型事例。近年来,该创业园共安置易地搬迁农户1563户7800多人。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该县先后引进广西康音电子有限公司、都安凯莱编织工艺品厂、广西都安伟业编织厂、广西都安密洛陀野生葡萄酒有限公司、广西都安永鑫糖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入园建厂,安置就业岗位3500多个。2013年,创业园搬迁安置户人均纯收入达5639元。

  而大化瑶族自治县易地搬迁生态民族新城,则是我市实施搬迁工程的另一“大手笔”,其“把城镇化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居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产业开发结合起来,让移民群众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据了解,该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3158亩,规划安置1.5万户6万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5000户2.3万人。项目于2012年底动工建设,截至目前,第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8.5亿元,建成搬迁户安置公寓楼34栋,建材市场3万平方米。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户960户计划今年入住,第二批893户计划明年入住。

  据统计,实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来,全市新(改)建安置点道路449公里,建设搬迁群众人畜饮水工程235处,建设搬迁安置住房及其附属设施153万平方米,搬迁人口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不足6平方米土木结构房,达到了14平方米以上砖瓦房或楼房。

  易地移民搬迁扶贫工程,不仅彻底改变了贫困群众生活环境,还改变了群众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今年搬迁入住可爱移民新村的村民,就通过种植红心香柚、劳务输出、豆食品加工、发展特色旅游等,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