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摒弃“捡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

拒资三十亿 下好整盘棋

  作为跨省合作示范区和东部产业转移集聚区,一时间,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成为国内外企业抢滩的热点。面对一个个投资项目,是“来者不拒”,还是宁缺毋滥?试验区摒弃“捡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严把准入门槛。从去年6月开展招商引资至今,短短一年内,已婉拒20个不符合产业发展定位的项目,涉及投资30多亿元。

  试验区建设正式起步于2012年11月,粤桂两省区政府在第八届泛珠大会上签署了建设指导意见,提出以梧州和肇庆两市交界为中轴,各划50平方公里作为主体建设区。作为我国惟一跨省区合作试验区,其定位之一是打造西江流域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面临前所未有的招商机遇和政策优势,如何下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整盘棋?“决不降低环保‘门槛’来引进产业项目。”6月16日,梧州市粤桂办主任徐文伟对记者说。试验区以保护西江水质为首要原则,严把产业准入关,坚决遏制不符合产业定位的高耗能、高排放、产能过剩项目进入。所以,在产业引入方面,试验区设立的条件相当“苛刻”:

  一是制定产业指导目录和准入负面清单,凡是列入负面清单的产业项目,一律不允许进入试验区。前不久,东部地区一家大型饲料企业到试验区洽谈建厂,一期投资15亿元,虽然行情看好,但饲料加工对西江水质有一定影响,属于列入负面清单的产业,被试验区婉言谢绝。

  其次是充分考虑西江流域环境容量,严格执行承接产业转移企业、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据了解,20个被拒的投资项目中,一半以上“受制”于污水排放问题,根据总体发展规划,试验区内工业废水排放须100%达标。

  第三是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鼓励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大推进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家致力于利用风力、太阳能研发、制造发电系统的新能源公司,从洽谈到落户只用不到两个月时间,对符合定位的“绿色”产业,试验区在审批、用地各方面给予最大支持。

  准入“门槛”的提高不但没有减弱试验区的吸引力,反而吸引微软、中兴、法兰集团等知名企业纷纷进驻,国光电器甚至把位于广州的1100亩产业制造基地整体迁入。截至目前,试验区落户企业达58家,总投资248.8亿元。

  徐文伟告诉记者,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方面,试验区“严守生态红线”底线不会改变,放弃一些眼前利益,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发展。

  ■短评:

  取舍之道

  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多重政策优势,让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成为企业投资和产业转移的“洼地”。但敏感的资本市场却在这里感到:“洼地”的“门槛”并不低。

  从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出发,试验区产业根据发展规划和产业定位,设立准入条件,给未来的发展留足空间。

  舍一时之利而谋长远。在产业项目引入方面,一味“来者不拒”,未必能吸引到真正有实力的投资者。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坚定不移“调结构”,在做好发展规划、把好产业准入关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投资信心,“取”“舍”之间,体现的正是科学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