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打造农业科研新格局

——广西农科院开展院市合作纪实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说的是同一作物在不同区域环境,会有不同的变化。对于农业科研,在育种和成果推广工作中,同样需要考虑地域性的区别,才能让研究工作更为精准。

  从2009年2月26日起,广西农科院相继与柳州、桂林、河池、百色、玉林、贺州和钦州市政府合作,共建了桂中、桂北、桂西、百色、桂东南、贺州、北部湾7个分院,从而完成“一本七分、遍布全区”的农业研究新格局。如今,5年过去,这样的科研格局给广西农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

  1 市级农科所迎来博士生

  “终于把您盼来了!”4月11日,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博士梁海福踏进桂林市农科院的大门,受到了该院领导班子的热情欢迎。

  “您可是我们建院以来的第一个博士!”刘助生院长激动地说。梁海福是来该院挂职任副院长的,时间虽然只有1年,全院上下却非常高兴。

  选派博士下分院挂职锻炼,是广西农科院开展院市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桂林农科院的前身是广西桂林农科所,有60多年的建所历史,曾在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的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2008年以前,该所已有近十年没有申报过市里的科技进步奖,更别谈有什么突出的科研成果。与科研能力和实力弱相对应的,是人才的缺乏。每年该所都希望招到5-10个以上的专业大学生或研究生,却没有人愿意来。偶有招进来的,也留不住。

  2009年9月,广西农科院与桂林市政府合作,以桂林市农科所为载体共建广西农科院桂北分院,双方在科研、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合作。挂牌桂北分院后,一切开始有了转变。

  “首先是单位有了生气,科研人员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刘助生说,分院成立后,科研的平台变大了,科研人员接触行业领域大专家的机会更多、更方便了,无形中拓宽了专业思路,科研的目标和方向变得明确了。

  其次是分院参与重大项目的机会多了,科研的实力大大增强。过去,桂林市农科所独立申请自治区和国家项目几乎不可能。可几年下来,该院获得了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桂林综合试验站、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桂林综合试验站、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桂林综合试验站、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水稻产业桂林综合试验站、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玉米产业桂林综合试验站;并成为拥有广西桂林市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广西水稻良种培育中心、葡萄良种培育中心等平台。近四年来,该院共承担科技项目45项:国家4项、广西农业科学院17项、自治区科技厅3项、自治区农业厅重点项目6项、市科技项目15项。科技总经费达1235万元。而建院前5年,该所只承担有4个桂林市科技项目,总经费16万元。建院后经费是建院前5年总经费的77倍。

  科技成果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至今,桂北分院获得了科技成果5项,其中,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3项。

  “梁海福博士的加盟,给我们这个‘小院’又添色不少。我们期待在他的帮助下,补齐我们在水稻育种领域的科研短板,育出我们自己的种子。”刘助生说。

  几乎在同一时间,广西农科院的贺州分院和桂西分院,也迎来了他们盼望已久的博士生前来挂职。

  2 织就一张密实的协作网

  2009年2月26日,广西农科院与柳州政府合作共建了第一个分院——广西农科院桂中分院。此后,该院相继与桂林、河池、百色、玉林、贺州和钦州市政府合作,共建了桂北、桂西、百色、桂东南、贺州、北部湾6个分院,从而完成“一本七分、遍布全区”的农业研究新格局。

  “建立分院,有我们自身发展需求的一种考量”。院长白先进告诉记者,科研工作是有地域性的。广西生态气候多样,南濒热带海洋,北为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境内河流纵横,光、热、雨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复杂,形成农作物的区域性,“就像桂北种桃、桔,桂南种香蕉、火龙果,区域划分很明显;把香蕉种到桂北去很难成功。即便是水稻,虽然全国从南到北都能种植,但品种却各不同。忽略了作物种植的区域性去搞育种和科研,很难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由于历史的原因,广西农科院现有的科研机构没有按作物的分布区域进行科学布局,全部分布在南宁市,单靠本部的力量,科研人员往往力不从心。而各地市级农科所也由于多种原因,大多已没有科研创新成果,使得广西农科院的科研成果不易覆盖全区。

  “过去我们与地市级农科所虽然也有一定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紧密。”成果转化处长陈伯伦说,建立了院市合作关系后就不一样,该院的科研等于建立了一张密实的协作网,科研触角可以伸得更宽。

  根据双方合作内容,广西农科院与当地政府共建分院后,采用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原有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经费列支渠道不变,而分院接受广西农科院的业务指导;在项目申报方面,以分院或两个单位名称共同联合申报国家和广西项目,共建后科研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鼓励分院的专家到广西农科院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双方开展不定期的学术交流、合作研究与联合攻关。各分院可选派优秀人才到广西农科院相关部门进修和从事研究工作,广西农科院为各个分院培养、输送硕士和博士等高级人才。

  3 合作共赢天地宽

  分院成立5年多,效果逐渐显现。最突出的,是分院在科研项目、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分院成立前,分院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总体表现为“极少、极低、特难”,即科研项目少,科研经费少;科研以推广类项目为主,科技创新能力低;科研团队不完善、科研条件差、创新水平低,项目申报难。分院成立后,随着各级部门和领导重视度和关注度加大,分院与院本部交流合作的增多,分院争取到的科技立项增长较快。据不完全统计,分院成立以来获准立项的项目288项,新增科研经费7200多万元。

  桂东南分院成立以来,新增项目51项,新增科研经费2287万元,其中,2012年新增的科研经费是2009年的5倍;桂西分院成立以来,2011年、2012年先后争取到“甘蔗新品种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和“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繁育技术研究示范”两个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结束了该分院近10年未承担自治区级科技项目的历史。

  随着项目、经费的增多,分院的科研平台不断完善,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甘蔗、水稻、玉米、桑蚕、食用菌、柑橘、大宗蔬菜、荔枝、龙眼)综合试验站等一批研究平台相继在分院建立;国家甘蔗良种繁育基地、蔬菜生产国家标准园、广西水稻良种繁育中心、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落户分院;一批创新团队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在分院诞生。同时,分院的区域农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育成作物新品种17个,获各级科技进步奖37项。

  对于本院来说,受益也很明显。例如,桂北稻区过去种植的水稻品种多是外省的。分院成立后,广西农科院水稻所的育种课题组提供早、中熟杂交稻组合的种子给分院在桂北稻区布点种植,经筛选获得优势的杂交稻组合,再将这些优势组合推荐参加广西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这样,较快地培育出了适宜桂中北稻作区种植的早、中熟杂交稻新品种。

  在巩固扩大院市合作的基础上,2013年初,广西农科院再次提出与县农科所(站)合作,共建科研试验站的设想,加大与地方的科研协作力度。目前,已初步商定在2014年内启动、共建31个试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