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小块并大块”农地改革催生“化学反应”剖析

-----红土地上新探索

  35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农村“分田到户”,红土地从此焕发勃勃生机。

  35年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小块并大块”发展规模化生产,成为农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益探索。

  近日,记者跟随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走进农地“小块并大块”的起源地——崇左市,调研当地农民进行土地置换、确权、流转的经验和问题,为下一步全区试点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5位农民开创全国先河

  “小块并大块”,这个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组称为“开了全国先河”的土地整治模式,源自崇左市龙州县上龙乡上龙村弄农屯5位农民。

  上世纪80年代,弄农屯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地时,屯里总面积504.971亩的耕地,被分为1324块均分到户。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零星的地块出现了“不适症状”。上龙村委副主任黄忠伟是当年“吃螃蟹”的5位农民之一,他说:“弄农屯户均耕地约7.2亩,但户均地块超过13块。”东一块西一块的耕地,把这个年轻汉子都搞糊涂了,一次,他在地里劳作一天,最后却发现误耕了别人的地,老乡笑称要请他喝酒表示感谢。

  “一块地来回半小时,一天耕不了几块地。”作为新时代的农民,黄忠伟深感这样的耕作状态严重束缚了发展,“家里共有4亩地,却分散为12块,只能种玉米、水稻,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全家人打理这几亩地都觉得累,想要发展一点副业增加收入都没精力。”

  1996年7月的一天,黄忠伟和同屯要好的农鸿成、黄天保、黄东、农文财聚到了一起。“土地太分散,干活太辛苦”成为5个兄弟的共识,于是大家一拍即合——5户人家互换土地,将原来分散、小块的土地合并成了大块土地。

  这5块集中连片的土地,打破了小村庄的现状——地里连片种植香蕉,每亩收入比原来翻了好几倍。村民们于是纷纷效仿种起香蕉,但由于地块小,行距太密,产量和质量都大打折扣。

  通过“小块并大块”先富起来的黄忠伟,在1999年当选为村民小组长,屯里将整理全屯土地的重任压在了他肩上。经过150多次的民主会议,半年后,弄农屯的耕地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屯口的一块展示板上,直观地展示了该屯504.971亩耕地“小块并大块”前后的对比图——换地前的地图纹路像网纹瓜皮;换地后,地块数目不到原来的1/10,仅有121块,而总面积却增加了约50亩。

  如今,弄农屯的“小块并大块”走出上龙乡、龙州县、崇左市,甚至走出广西,走向全国,成为农村土地改革中一个引人深思的热门词汇。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你放手让农民干,他们自会有办法解决。”龙州县副县长韩日辉说,下放事权是调动群众的有效方法。“小块并大块”过程中,农民始终是主体,自行实施,自发分地。

  与此同时,政府也不当“甩手掌柜”,而是积极引导,扶持发展,当好“裁判员”,对土地权属调整依法、公正、公开操作。截至目前,崇左市累计实施“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项目208个,整治面积73.81万亩。

  【启示】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的推动者。

  35年前的土地承包改革,最先也是发自于安徽省小岗村农民,引发了农村的变革。各地应认真关注支持农民对农村改革发展有益的自发实践和探索,试点推进,不一定都要等到有顶层设计时再行动。

  如今一年顶过去几年

  站在扶绥县中东镇三哨村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修建不久的水池顶上,眼前成片的甘蔗地一望无际,中间分布着五六米宽的蔗区道路,部分甘蔗已收割,大马力农机正在深耕深松土地。村党支部书记黄转就告诉记者,该村共有7000亩土地完成“小块并大块”。整合后,全部由大马力农机耕作,并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

  “改变传统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使农业产业化、机械化成为可能。”崇左市农业局局长农朝日说,崇左市将土地整合与水利建设、路网建设配套,并结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甘蔗高效节水灌溉25.35万亩,建立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片42片11.09万亩,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44.5%。

  村里的土地流转给公司打造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示范区,村民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工人,收入来源更多了。江州区孔香屯村民李忠海办起养鸡场,发展林下经济,养殖场年纯收入达6万元,加上土地流转租金、为公司打工收入,如今李忠海干一年顶过去好几年。

  自治区专家在调研中提出设想,城市工商资本在适度进入农村种养业的同时,政府部门应未雨绸缪,制定完善的准入和监管制度,如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要求企业在承包经营农民土地时,交纳一定数额的保障金,以便企业出现中途毁约撤资、变更土地用途、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损害农民和国家利益的行为时,扣除保障金进行赔偿。

  【启示】崇左市通过整合部分农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双双得到提高。这是近年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的方向。

  确权证是颗“定心丸”

  2月17日,龙州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正式揭牌运营的当日,上龙乡弄平村弄平屯已确权的4000多亩开垦荒地,通过在交易所挂牌交易,成功以每亩900元的价格成功流转给大唐公司,用以发展糖料蔗产业。

  弄平屯的土地在确权前就已经整理好,屯长黄荣泉站在看不到边的地里,冷风从空旷的天边吹来,吹乱了空中飘洒的细雨,但黄荣泉的心是暖融融的。“土地确权如同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人感觉很温暖。”他告诉记者,屯里有的农户,有上百亩开垦荒地,每年拿到的地租有十几万元。

  上龙村弄农屯的土地确权证也正在办理中。当记者拿着新、旧土地证进行对比时,黄忠伟难掩心中的喜悦:“这本新证里,我印象最深也最感兴趣的,就是‘四至’了!”他说,新土地确权证里的“四至”,将土地的经纬度标注得一清二楚,“以后不管走到哪,我都能明确地知道我的地在地球的什么位置。”

  据了解,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经过确权后,可以作为固定资产到银行作抵押贷款。权益资产化、财产化,如同给农民的生产生活上了份保险。黄忠伟对自己的4亩地已有了置业规划,他告诉记者,经过银行评估,他的4亩地可抵押贷款20万元,他决定甩开膀子发展农业生产,关键时刻可用抵押贷款来解燃眉之急。

  据了解,目前我区各试点市县都是自行寻找专业公司开展航拍工作,制作的影像图有1∶1000、1∶2000不等,而且费用也比较高。座谈会上,自治区相关部门提出,应由自治区层面协调对全区进行统一航拍,统一制作1∶1000或1∶2000 DOM比例尺正射影像图,提供给各地作为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工作底图。同时,各地要根据科学、够用、实用的原则,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有关部门现有的航拍、卫星影像资源,降低确权登记成本。

  对于农民土地先互换整理再确权,还是先确权再互换整理的问题,自治区专家认为,应优先对已经“小块并大块”农户承包地进行确权登记,尊重群众意愿,在今后互换并地、“小块并大块”前,尽量“先确权、再互换”,尽可能地将土地确权放在并地互换之前,避免互换并地造成重复工作后加大土地确权颁证的难度。这样就可以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的同时,又能解决困扰广西农村土地极度破碎化的难题。同时各地要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有效确权方式,可以确权确地,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

  【启示】今年2月11日召开的全区农村综合改革座谈会已明确,“航拍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短评

  问题倒逼为解“题”

  广西的农村土地改革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崇左市的“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模式,作为全国首创,在极具借鉴价值的同时,也存在有待完善之处。认真研究总结这一改革实践,挖掉改革道路上的“硬石头”,将为下一步全区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全区农村综合改革座谈会上,全区上下已明确:“以问题的解决推动改革发展”是目前和今后我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方法,哪里问题多,哪里问题突出,农村改革工作的重点就放在哪里,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改革越往深处走,“硬石头”就会越多。因此,我区农村改革应坚持把问题导向贯穿改革全过程,敢于挖“硬石头”,敢于涉险滩,对条件成熟、群众积极性高,实践证明能改可改的,就大胆先改;对一些涉及政策规定需要继续完善的,则可先搞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农村改革事关全局,全区上下既要积极又要慎重,既要坚决又不蛮干,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必须守住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农地农用这几条底线,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