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精神,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力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工作。到2013年底,我市已初步形成了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四驾马车”多方位推进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取得初步成效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组织2431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2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00个;专业市场28个,其中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的9个,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15个。2012年农业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值达91.04亿元,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82.71亿元,合作社和其他组织资产总值8.33亿元,农业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值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增幅较大。建立生产基地种植面积114.82万亩,带动农户48.07万户,其中:订单带动农户数19.521万户。销售收入达186.81亿元,实现净利润20.92亿元,上交税金14.25亿元,创汇1.94亿美元,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15亿元。
农业优势产业呈现规模化发展
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通过产业化经营,特别是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了农产品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加快了优势产品形成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聚的步伐,全市农业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阳朔的金桔种植从六七千亩发展到2013年的10多万亩,成为阳朔县农民增收致富最明显的支柱产业。荔浦的马蹄种植面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几千亩,发展到2013年的10万多亩,形成连片大规模种植基地,成为荔浦农业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养殖方面,在温氏、力源、桂柳、大发、新勤业等企业的带动下,全市家禽出栏超过1亿羽,80%以上为“公司+农户”产业化模式养殖,家禽养殖业日益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林业方面,林产加工迈出了新步伐,兴安的竹制品加工、荔浦的木衣架加工等都形成了规模,荔浦县成为中国最大的木衣架加工基地。
2011年,桂林市人民政府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全区农业重点产业(蔬菜)发展先进单位、阳朔县人民政府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全区农业重点产业(生态旅游)发展先进单位,兴安县界首镇兴田村获得柑桔专业村称号、资源县中峰乡获得红提专业乡称号、资源县资源镇晓锦村获得金银花专业村称号。
产业化经营延长了产业链
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得到重新整合,促进了我市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
荔浦马蹄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关键一条就在于产业化。马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他们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抓,生产、流通与加工一体化整体发展。同样,产业化经营不仅使养殖业与饲料生产、销售两个相关行业有机结合,还有效地延长了产业链。桂林力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已从原来仅单纯生产饲料进行销售,逐步形成了目前“饲料加工—鸡苗孵化—肉鸡饲养—肉鸡加工—鸡产品销售”的肉鸡生产链。
我市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获得自治区高度肯定。2012年,桂林力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桂林三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广西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评为2012年度广西农业产业化十大龙头企业。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
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形成了一村一品的规模农业,使农户以组织的形式进入市场,避免了提篮小卖、单打独斗状态下的势单力薄,提高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12年,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势江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13年,灌阳县新街镇江口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2008年—2013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较大发展。目前,我市有1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自治区农业厅命名为全区示范合作社。2012年,兴安县宏旺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示范合作社、自治区合作之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