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尾梢能卖钱、猪场粪便变废为宝、污染鱼塘改造治理成美丽农庄……近日,在全区水产畜牧业助农增收暨清洁养殖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一个个清洁增收两不误的典型,成为探索特色、优质、生态、高效水产畜牧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走进武宣金泰丰农业科技公司的肉牛繁育场,一头头毛色乳白、体型硕大的夏南牛悠闲地或卧或站,不时吃上几口草料。该繁育场目前存栏优质肉牛3100头,能繁母牛2100头,是黄河以南地区最大、全国第四大的能繁母牛养殖场。“这么多牛,每天吃的饲料就是一大笔投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武宣甘蔗种植面积广,甘蔗尾梢被利用成为了肉牛的主要饲料。
据介绍,该公司推行“甘蔗(尾梢)-养牛-沼气-甘蔗(牧草)”为主要模式的循环经济。即:牛场收购农户的甘蔗尾梢、木薯渣等作为牛的主要青饲料,牛产生的粪便污水通过干湿分离处理后,干粪用于生产生物有机肥,种植甘蔗和牧草,污水经沼气池发酵后,用于浇灌周边的草地和甘蔗地,牛场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液用于灌溉牧草和甘蔗,变废为宝。
得知一向只能作为垃圾丢掉的甘蔗尾梢也能卖钱,当地蔗农积极性很高。2013年榨季刚刚开榨一个月,金泰丰公司每天收购到的甘蔗尾梢,最多达到200多吨。有一段时间,由于农户送来的甘蔗尾梢太多,公司来不及加工,要像糖厂一样发收购通知单,让农户按通知单的时间送。目前,该公司以每吨150元的价格,每年收购甘蔗尾梢4万吨,为蔗农增加收入600万元以上。在农民增收的同时,公司因为推行循环经济,有效解决了牛场的青饲料供应和污染的处理排放问题,每年节约400多万元生产成本。
2013年5月以来,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结合“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养殖粪污治理、死亡畜禽及水生动物无害化处理和养殖环境整治等作为重点,聚焦养殖卫生,在全区开展“清洁养殖”专项活动。各地在水产畜牧生产实践中,成功探索出大型沼气工程达标排放模式、散养农户粪污集中处理模式、发酵床养殖模式、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模式和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等五种清洁养殖模式,并已在全区逐步推广。
在广西福昌种猪科研有限公司的猪舍里,健硕的种猪悠然自得,俨然一副明星派头。该公司采用固液分离、沼气处理、好氧处理等办法,每天将相当于2000头存栏母猪排放的污水净化后,再回收用于冲洗猪舍、绿化及种植,废水完全零排放,而且每年还能生产110万立方米沼气和9500吨干燥有机肥料。
据了解,我区针对养殖业污染问题,开展了从“标”到“本”的综合整治。在治标方面,按照“清洁养殖”验收标准,指导和督促规模养殖场完善设施,按照动物防疫合格条件的标准进行改造,对不符合条件的养殖场坚决不核发动物防疫合格证。对新建规模养殖场则严格审查,科学选址,要求务必远离水源和公路。据统计,目前,全区共建立不同模式“清洁养殖”示范点845个;帮助1230个养殖场完成粪污处理设施改扩建工程;帮助805个养殖场完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改扩建工程,建成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池1.53万立方米。
多措并举有效推动“清洁养殖”,我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进一步扩展。2013年,全区共创建12家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64家自治区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总数分别达96家和214家;共有40家、11家企业分别通过了农业部、自治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考核验收,另有24家水产养殖企业通过了复查考核,获得相应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资格。
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负责人介绍,我区通过2013年至2014年的“清洁养殖”集中整治,每个地级市将建成一个集养殖、种植、粪污沼气处理、沼气发电、有机肥加工、农副产品高科技生物工程处理利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循环、生态的畜禽清洁养殖示范园。再经过5至8年的持续不懈努力,使乡村的养殖环境面貌有一个根本的改变,死亡畜禽及水生动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