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县探索“绿色疗法”综合治理石漠化,昔日光秃秃的石山铺上了植被,变得色彩斑斓。
“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这是石漠化山区生产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
石漠化导致生态恶化,生存条件逐渐丧失,成为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态癌症”。2008年以来,广西各级林业科技推广部门不断探索“绿色疗法”,向石漠化顽疾亮出科技利刃,斩断石漠化蔓延的“魔爪 ”,不仅让大石山区重见绿水青山,同时堆起了“金山银山”。
探索“绿色疗法”——
标本兼治向石漠化开战
“开荒种地到山顶,扶贫救济年年领”——流传半个多世纪的这句顺口溜,说的是过去的天等县小山乡胜马村百布屯。
“房后有青山,门前流绿水;树多田变好,生活过得美。”这首新编的顺口溜,说的是现在的百布屯。
从“过去”到“现在”的巨大变迁,仅仅发生在短短数年间。
百布屯的巨变,得益于天等县对石漠化进行的标本兼治。该县结合国家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推广一批石漠化优良树种和栽培模式。目前,全县封山育林1.08万公顷,退耕还林4000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9.28%,比2001年增加27.28个百分点——增加森林面积近1倍。
2008年以来,通过实施“广西岩溶地区树种选择及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广西岩溶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栽培模式优化技术研究”、“石山地区优良速生树种栽培技术推广”等一批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广西林业部门对治理石漠化总结出“封”(封山育林)、“造”(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管”(加强石山林木管护)、“沼”(建设沼气池)、“用”(石山森林资源加工利用)、“补”(对石山灌木林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六字方针”,筛选了降香黄檀、吊丝竹、任豆、香椿、苏木、山葡萄、木豆等一大批石山人工造林树种,探索出“竹子+任豆”和“任豆+金银花”等10多种治理模式,建立100多个治理示范点。
平果市建立4条以任豆、竹子、剑麻为主的石山造林绿化示范带,形成“任豆树+剑麻”、“任豆树+畜牧业”生态经济治理模式;田阳县那满镇新楼村建立起“竹子+苏木”治理与产业相结合模式;而在忻城县,“山上竹木花,山下蔗桑粮,家中猪牛羊,沼气水柜进农家”,则成为当地生态治理模式的生动写照。
治理“生态癌症”——
既改善生态又脱贫致富
一大早,家住凤山县中亭乡柏林村的骆尚球就忙着在自家核桃园里清除杂草,笑着向来访者介绍:“去年卖核桃挣了7000多元,今年又是丰收年,核桃收入看来会超过2万元。”
骆尚球的喜悦,来源于自家在石漠化严重的山头上种下的50亩核桃林。他说,以前山上种玉米,一亩地只有百把元收入,现在全部种上核桃,过几年全部挂上果,一年能有十几万元收入呢。
本世纪初开始,凤山县利用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机遇,确定“山顶封育、山腰种核桃、山脚生产粮食”的石漠化治理方针,在全县石山地区种植核桃,使之发展成为一个新产业,成功走出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石漠化治理的创新模式,让昔日石漠化严重的大石山变成农民的“绿色银行”,使核桃“一石二鸟”地既解决了生态问题,又解决了脱贫问题。
弄拉屯是马山县古零镇一个小山村,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大量树木被砍伐,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成了典型的石漠化地区。此后的几十年,弄拉人通过管住“一把刀”、突出“一个造”,探索出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山顶林、山腰竹、山脚果、平地粮、低洼桑”立体化的生态治理模式。
素有“山青、水秀、峰奇、洞巧”天下四绝的阳朔县,在江河源头及两岸、水库周围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岩溶石山区,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农村能源建设;重点扶持10个“绿色小康示范村”和100个“绿色小康示范户”,不断改善岩溶山区人居环境。同时,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群众收入。在这个“山水甲桂林”的旅游县,生态状况改善与绿色产业发展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