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照亮农民幸福生活

 

  4月下旬,暖阳照在北海市铁山港区兴港镇富屋村,74岁的村民潘秀香坐在自家院里美美地享受着阳光带来的惬意。“我这次患病花了13万多元,很担心无钱还债,没想到新农合为我报销大半,这真是救了我们全家啦!”老人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以前农民不愁吃穿,就怕生病。”北海市新农合中心主任老韦说,“如今新农合让农民看得起病、敢于看病、看得好病。”

  统计数据表明,北海市农民参合人数由启动时2005年的40.76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15.7万人,参合率由34.61%提高到99.25%;参合率已连续5年高居广西榜首。

  参合实惠: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

  2005年,合浦被自治区列为新农合制度建设试点县,由此拉开新农合建设大幕。然而,新农合启动之初,并不为农民看好。“当时算起来觉得划不来。”合浦县党江镇九坡村农民龙大庆说,“像我们这样平常很少生病的人,交上去的钱就等于打了水漂。”

  在合浦,当时和龙大庆有这样想法的农民不少。

  “能不能有效地实施新农合,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执政理念的问题,是对待老百姓的感情问题。”北海市委、市政府的态度坚决。

  为了调动更多农民参合,北海市卫生局协调合浦县委、县政府进行全县动员,每个乡镇签订责任状,要求县、镇、村干部要深入农户家做工作,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工作被列入对干部的政绩考核和乡镇综合目标管理。

  雪中送炭对患病农民来说是最切身的教育。前些年,铁山港区营盘镇能村没有一个人肯参加新农合,当村民得知本村患尿毒症的农妇金世薇在新农合中报销了近5万元后,大家才体会到新农合的好处,于是全村人参加了新农合。

  点滴扶持的累积,强化了政府公信力,激发了农民参合热情。据了解,全市2012年新农合受益农民147万人次,人均住院补偿2000元左右,最高补偿数额达15万元,为农民人均年收入的10倍以上,新农合补偿支出金额达3亿元。

  就医便利:让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在4月的阳光照耀下,绿荫衬掩下的海城区高德办事处高菜村卫生室格外耀眼。干净敞亮的钢架水泥房,诊断室、药房、治疗室、观察室、处置室等一应俱全,新农合报销流程图、诊疗、药品价格表等全部上墙,公布栏记录着新农合相关信息,让村民一目了然。

  “以前,村里没有卫生室,我只能看看头痛、发烧之类的普通小病。如今村卫生室占地80多平方米,这几年村医都轮训了几次,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对于常见病、慢性病我们都有招数。”村医黄小燕边给病人检查边说。

  近几年,北海市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现了100%行政村建成卫生室。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配备了电脑、宽带、打印机及门诊统筹软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目前,北海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73.76%。同时,加强新农合“一卡通”建设,参合病人可在市内持卡看病报销,新农合工作驶入信息化快车道。

  不仅仅是村卫生室,随着北海财力增强,城镇卫生投入也水涨船高。2010年以来,全市卫生基础设施投入5.6亿元,完成了10多个乡镇卫生院大楼的建设任务,合浦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铁山港区人民医院综合楼等一批大型项目先后建成使用,接诊能力得到增强,方便了乡村群众就医。据统计,近3年来全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接诊人次年均增长两位数以上。“大病也不用到县外看了。”农民许老伯高兴地说。

  卫生改革:让百姓用上“不赚钱的药”

  “我是个久病缠身老病号了,假如没有卫生院便利的条件和便宜的费用,我们看病可就难咯。”海城区高菜村农民老李谈及自己多年来的就医经历时,感慨不已。这是北海市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后,农民得实惠的生动写照。

  2011年4月,全市镇村两级医疗机构全面实行药品集中配送并实行零差价销售,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均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相关工作要求,对新农合所需药品实行统一进货渠道、统一零售价格、统一货源调配。目前,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达到3个100%,即:全市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100%实施基本药物制度,100%使用基本药物,100%实行零差价销售,药品价格降幅达30%以上,基本药物两天配送到位率90.07%。

  与此同时,北海市还建立了县、镇、村新农合报销程序三级联网,各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报销程序全部采用网络化管理,报销费用即时结算,成为在广西率先实现新农合报销程序三级联网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