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财政全年投入扶贫资金2300万元;
全市138个定点帮扶单位投入扶贫资金2629.3万元;
全市争取上级投入帮扶资金6970万元;
全年修建村屯道路506条740公里,解决27.8万人行路难问题;
全年修建人饮工程337处,解决10万人饮水难和安全卫生饮水问题;
全市全年贫困人口减少5万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3293元,比上年增收385元,增长13.2%。
这组数字看似简单平常,却生动真实地反映了2010年南宁市定点帮扶工作的成效。
率先垂范 协力帮扶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也是南宁市实施第三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最后一年。2009年12月,南宁市仍有27.45万人口生活在国家贫困标准1196元以下。
自治区下达给南宁市2010年的定点帮扶任务是,完成第三批91个整村推进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逐步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对此,南宁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坚持“一把手”亲自抓,以加强基层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以解决贫困村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主线,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和扶贫产业开发工作,务求取得实效。
市四家班子领导亲力亲为,率先垂范。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车荣福和市长黄方方等四家班子领导,年初分别挂钩联系帮扶一个贫困村,并与各县(区)、市直机关党政“一把手”签订《2010年扶贫开发工作责任状》,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政绩的重要内容。同时,完善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职能,强化市、县(区)两级扶贫开发办公室工作职责,充分调动各县(区)、市直机关部委办局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动员和组织全市力量,形成抓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合力。
作为南宁市部队牵头单位,南宁市警备区党委高度重视扶贫帮困工作,把年度扶贫帮困工作任务分解到单位、个人身上。
“五落实”助推“民心工程”
南宁市采取“五落实”措施,确保扶贫工作难事办成、好事办好。
落实人员,确保扶贫工作有人抓,有人干。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每人挂钩联系一个贫困村,并建立《领导干部挂钩联系贫困村一览表》。各县(区)、各单位落实一名分管领导具体抓,驻村指导员蹲点抓,联络员专人承办,确保定点扶贫事有人办,问题有人协调解决。
落实时间,确保有精力完成扶贫工作。全市各级主要领导全年不少于3次、分管领导全年不少于6次、驻村工作队队员全年不少于60天,深入定点帮扶村开展调研、现场办公、解难释疑等工作。据统计,全年南宁市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深入贫困村开展调研和现场办公953人次,驻村工作队队员到扶贫点开展工作达4028人次。
落实经费,确保扶贫工作见实效。各级各部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定点帮扶村脱贫致富办实事、办好事。市委办公厅带领市烟草专卖局协调落实扶贫资金180万元,为西乡塘区石埠镇石西村修建了10.3公里的通村水泥硬化道路,并挂牌成立“石西村快才文化室”,解决该村行路难和缺少文娱活动场所等问题。南宁警备区部队采取警备区机关援建一个贫困村、各团级单位援建一个村民小组的办法开展定点帮扶,共投入35万多元帮助贫困群众进行危房改造、沼气池建设、村容村貌改造、普及科技知识和发展特色产业,资助92名贫困学生上学,受益群众3万余人。南宁市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动捐资60万元,帮助马山县金钗镇加妙小学修建教学及生活设施齐全的综合楼,该楼抗震七级、可住宿100名学生、总建筑面积达563平方米,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爱心工程”。2010年12月底已完成主体工程(封顶),竣工后将彻底解决该村适龄儿童上学难、住宿难问题。
落实考评奖惩,确保完成扶贫工作任务“硬指标”。年底结合绩效考评检查验收,总结讲评,下发通报,表扬先进,批评后进,并报市有关部门备案,作为任用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市领导对第二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94个先进集体和122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了扶贫积极性。
落实跟踪督查,确保扶贫工作质量。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成由市纪检、审计、财政、扶贫办等单位参加的联合检查组,结合绩效考评,对各单位落实帮扶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对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督查督办的议案、提案100%按时整改落实并答复。由于重视质量跟踪督查,全市扶贫开发工程通过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