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民春节忙“充电”


  正月里来喜洋洋,广西农民充电忙。大年初一,听说玉林市农业局的同志要来进行免耕技术培训,广西兴业县石南镇新村的党员、村民100多人早早就在村委会的文化室里等候。
  农业局的技术员告诉村民,传统的水稻耕作费时、费力、费钱,而免耕抛秧新技术则有几大好处:省人工、省犁耙、省钱,每亩可省40元,节水50至80立方米,每亩可增产稻谷5公斤以上。当天,玉林市农业局的同志还把一套免耕抛秧新技术光碟送到村民陈家伟家,与村民一起观看光碟,并在培训课后把80袋优质高产杂交稻新品种、50袋壮秧素、500份免耕抛秧技术资料和一批光碟送给了当地的农民群众。这是广西开展“万名农技人员春节返乡搞培训”活动的一幕。
  为利用春节期间大批外出党员和农民工回乡的有利时机搞好农技培训,广西区党委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和农业厅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农业系统所有回乡过节的农技人员、区内各农业院校回乡过节的教师和临届毕业的学生带任务回家,把当前农业生产中最关键、最急需的技术和品种知识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传授给家乡农民。于是,一场春节返乡大培训活动热热闹闹地展开了。据了解,此次活动是广西“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活动的重要一环。春节过后,有关培训还将有计划、有步骤地继续推进。
  马山县农业局韦正明是这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之一。1月27日,他在自己老家的门口贴上一张告示,召集了30多位父老乡亲一同来到地头,手把手地教起了玉米盖膜栽培新技术。经他一指点,农民们原来许多没听说的东西见识了,似懂非懂的问题弄明白了,全村很快掀起一股地膜玉米种植热潮。
  在刘三姐的故乡河池市,农业部门纷纷利用节日人们举办歌会的时机,把农技知识编成通俗易懂的山歌让当地歌王演唱,借歌传技,寓教于乐,既营造了学技氛围,又增添了节日喜庆。
  柳州市鹿寨县去年12月中旬就开始举办突击月活动,对全县120多个行政村的农民党员和科技示范户普遍进行一轮培训。在此基础上,该县把春节培训的重点转移到技物结合服务上,县农业局、扶贫办联合向桑农开展了送苗传技活动,全县针对前一阶段的培训内容,组织了一批新品种、新农药等农用物资,开设了多个“技物结合咨询服务点”,直接送技入户,送货进村,保证农民即学即用。
  留洋博士也加入到这一活动中来。已在加拿大定居20年并经营300亩农场的原籍南宁市坛洛镇朱湖村的邓日波博士,在村里办起了植物秸秆堆肥沤制技术培训班。邓日波这次回国原本只是想度度假,但在村里转悠一圈后,他就坐不住了。村民把木薯秆、玉米叶等有机物当成垃圾扔掉,牛棚里的粪便也被排掉。为了种地,收入还不高的村民要花大钱去买肥料,有人甚至一年花了8000多元肥料钱。“但是,这里的土壤肥力还是低,村民们缺乏沤制合格有机肥的技术,长期依赖化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作物产量上不去。”邓日波很心疼,他认为,村里主产的冬瓜、南瓜要提高产量和质量,关键在于施用优质有机肥。“我今天是想跟大家讲一讲怎么堆农家肥。我在村里看了一遍,还没发现谁家用了合格的有机肥。很多人的肥堆了几个月,其实都没有沤好。我这里才是合格的有机肥。”邓日波在讲课中打开一个编织袋,村民们拥上来,争相用手捻起袋里细得像沙一样的黑土。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我很想为家乡做点事。这次回国,我能做的就是教点技术。要是能帮助乡亲们提高收入,这比什么都让我高兴。”


    《华南新闻》 (2006年02月07日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