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在挑战中提升综合实力


    

  在山东临沂市汤河镇,不少农民这几年开始尝到了出口农产品带来的好处。2000年,这个镇的农产品出口还只有105万美元,到2004年,这一数字就上升为824万美元,而今年的农产品出口预计将超过1000万美元。这种态势带来的一个直接变化,就是当地农民的收入比周边地区明显高出一些。

    把汤河镇的这种变化放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来看,正好应对了这样一个事实:加入WTO后的4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虽然大宗农产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直接或间接冲击,但主要农产品产量有所增加,而且优势农产品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显现实力。

    贸易结构更加合理

    从几年的实践来看,我国农业结构正在由里到外发生一系列积极变化。

    农产品贸易已经成为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效手段。以2004年为例,当年我国进口小麦723万吨、大豆2075万吨、植物油676万吨、棉花198万吨,出口水果312万吨、水产品69.66万吨、畜禽产品31.9万吨,实现了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主要农产品供给,又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供求的任务。

    农产品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与1995年相比,2004年肉制品出口增长173%、水产品增长247%、果菜制品增长155%。今年前三季度农产品出口额为198.4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农产品贸易逆差由上年同期54.2亿美元减少为15.8亿美元,同比下降70.8%。这其中唱主角的就是园艺产品和养殖产品。

    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得到改善,突破技术壁垒的能力开始增强。同时农产品出口市场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增幅高于传统市场,1995年到2004年,对大洋洲出口增长303%,对南美洲增长410.5%,对非洲增长177%,均远高于农产品出口平均增幅。

    生产格局发生变化

    农产品贸易结构的改变,促进了我国农产品生产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突出表现就是,农产品生产逐渐向优势产区集中,区域布局更加合理。2003年,农业部开始组织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促进了中原、东北地区的牛肉产业带,东南沿海、黄渤海及长江中下游水产品产业带,环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的苹果产业带等13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

    优质、专用农产品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农产品质量普遍提高。优质稻、专用小麦、专用玉米等开始受到重视,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迅速发展,农产品质量标准实现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目前我国已组建214个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10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创建了2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20个出口示范基地。建设各类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近3500个,示范面积8000万亩。

    农业增长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大幅提高。50个粮食主导品种的推广、20项主推技术的普及,使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有了较大提高。

    出口面临更大考验

    在农产品贸易和生产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出口仍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卫生管理还需加强。一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但由于以分散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实现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安全卫生质量问题仍然是制约扩大出口的重要因素。二是技术壁垒愈演愈烈。三是农兽药残留国内外质量标准不一致。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加工增值程度低。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占农产品总量的90%以上,我国只有25%左右。而且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弱,企业普遍没有建立起研究国际市场的机构,也很少有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缺乏相应的市场和技术开发能力,加上农产品出口保障机制还不完善,更增加了农产品出口的成本。

    制约我国农业自身竞争力的根本性因素还难以消除。比如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短缺与浪费,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将使我国农产品出口长期存在生产规模小、出口批量小、出口品种多、中小企业多、出口市场集中等“两小、两多、一集中”的特点,这一特点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也导致运用WTO贸易规则和贸易救济措施等方面能力严重不足。

    农产品出口竞争更为激烈。从2005年开始,我国农业在谈判中争取到的过渡期基本结束,农产品关税由2001年的23.2%,降至2005年的15.35%,远远低于世界农产品62%的平均关税水平,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总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间各种自由贸易区谈判的不断增加,必将使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进口压力增大。

    与此同时,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虽然整体上趋于改善,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会议谈判结果,发达国家农产品出口补贴将在2013年底取消,而且我国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也有一定保护空间,但是就整个农业贸易环境来说,这只是迈出了一小步。短期内发达国家对农业的高补贴、高保护还难以改变,同时还有农业关税形成的市场准入壁垒,以及在技术和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等方面形成的非关税壁垒等,这些都使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建立质量安全体系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如何增强综合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农业政策的着力点之一。事实上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外具有优势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并没有如预期涌入中国市场,农业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效的支农政策措施。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认为,在下一阶段,要根据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围绕“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农产品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的需要,加强重大课题研究,重点突出研究三大课题:新成员具体的特殊待遇的实现途径及谈判策略;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战略措施及布局;新规则下保护支持“三农”的重大措施。

    近年来农业部先后启动了“农产品无公害行动计划”,推广农产品标准生产示范区等,使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产品认证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安全体系日益完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面对农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越来越高的趋势,我们必须从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加快建立完善安全监督检测管理体系。

    2004年初,农业部成立了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承担WTO新一轮农业谈判及其它多双边农业贸易谈判的技术支持,承办农业产业损害调查和实施WTO农业贸易救济措施的相关工作,一年多来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现在面对WTO蓝箱、绿箱等国内支持政策使用纪律加严的局面,要加大相关政策研究,尽快建立起农产品贸易预警机制和产业损害调查程序,防止对我国的农产品倾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三团轧花厂外装载待检棉花的拖拉机队。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