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葡萄产业发展迅猛 打造“南方吐鲁番”

    桂林人引种葡萄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历经30年的发展,葡萄已成为继柑桔、月柿之后的第三大主要水果。据统计,全市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8.21万亩,产量15.63万吨。特别是近5年来,全市葡萄面积和产量每年增幅都在20%以上。资源县近两年每年以近1万亩的发展速度递增;兴安县葡萄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成为广西葡萄生产第一大县。葡萄已成为桂林农民致富的主打产业之一。

    避雨栽培桂林葡萄迅猛发展
    
    “桂林葡萄种植业为何能发展壮大,最根本的原因是成功推广了避雨栽培技术。”日前,面对桂林葡萄种植的喜人局面,市农业局副局长蔡立圭说。

    葡萄适宜于北方干旱地区种植。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初,兴安县溶江镇开始规模化推广种植巨峰葡萄品种。最初引种时,产量低、效益差。通过广大农技人员的艰苦努力,至上世纪90年代末,亩产值达到了4000至6000元,打造了黄毛坝、大凸两个葡萄种植示范村。

    北方的葡萄为何能种得如此优质?为了揭开谜局,桂林人一直在苦苦寻找破解良方。北方干旱,南方多雨,多雨是造成葡萄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和霜霉病的祸根。从1997年开始,兴安农科所在自治区农业厅的支持下,开展了葡萄避雨栽培和果实套袋试验,结果取得了很好效果,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和霜霉病基本得到根治。

    2003年以后,避雨栽培技术迅速在桂林得到推广,经过兴安县溶江镇果农的改进,一个用混凝土浇成的V形葡萄架经过兴安果农的申报,获得了发明专利。同时总结出“适时定植、合理密度、科学修剪、V形搭架、设施栽培、沟施底肥、定量留果、综合防治”的一整套适合桂林葡萄生产的栽培技术。产量由最初的每亩不足500公斤发展到现在的1000-1500公斤,最高甚至达到了2500公斤以上。全市葡萄生产不断向全州、兴安、资源、灵川等区域集中,四县的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5.5万亩,占全市葡萄种植面积的85%。

    一年两收打造“南方吐鲁番”

    去年8月11日,广西葡萄一年两收现场会在灵川县大圩镇秦岸村召开,“桂林葡萄一年两收”从此在广西传开。

    大圩镇秦岸村人搞葡萄种植确实有两下子。据村民莫先生介绍,该村2005年规模化种植提子葡萄3000多亩。村民们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把多余的枝条修剪干净,注重合理施肥,特别是重施农家肥。正当一季葡萄将要成熟时,村民发现修剪整理后的枝条又露出了新芽,开花挂果了。于是,村民们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精心管护,第二次开花挂果的葡萄可在10月至11月上市销售。葡萄一年两收,逐步在桂北传开。

    据农业部门权威人士介绍,桂林葡萄生产自然优势非常明显,丰富的光热资源是葡萄一年两收的基础,是发展一年两收葡萄种植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了推进桂林葡萄产业发展,日前市委、市政府提出,用5年时间,实现全市葡萄果园面积达到35万亩,产量55万吨,产值35亿元,着力打造“万元增收工程”示范产业,努力创建1-2个国内知名品牌。葡萄生产区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坡土地资源,大力推广山地葡萄发展模式,调整新种葡萄的区域布局,解决种葡萄与种粮争地的矛盾,努力打造一批高标准、面对东盟市场的葡萄生产基地,达到钱粮双增、和谐发展的目标。今冬明春,各县至少要新建2个连片500亩以上、山坡土地流转、高规格高标准的葡萄生产基地,努力打造一个以葡萄产业成为农民致富重头戏的“南方吐鲁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