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让百万富余劳动力成为致富大军

  廖学久,田东县义圩镇安东村农民,赴广东打工学得皮鞋制作技术后,返回县城创办制鞋厂,现拥有固定资产60万元,年产皮鞋1.5万双,上缴利税1.8万元。

  黄中共,田阳县玉凤镇亭怀屯农民,先在广东、海南及北海等地的养殖场打工,掌握了一手养殖本领,去年10月回乡承包村里的20公顷坡地种草养牛养猪。现在他的养殖场共有32头牛和数十头猪,计划今年把牛的存栏数发展到100头。

  黄明干,德保县龙光乡巴考屯农民,曾在南宁的修理店打工,去年返回德保开了4家摩托修理店,请帮手10名。

  ……

  一个又一个打工仔成为老板的故事表明,从土地转移出来的农民,正在实现由富余劳动力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的转变。劳务产业日渐成为百色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整个百色市58万多劳务大军,年劳务纯收入达21亿。靖西县12万农民外出打工,劳务输出收入连续4年超亿元。2004年该县的财政收入为1.46亿元,而全县农民外出务工电汇回乡的资金达到1.31亿元,相当于在县境外再造了一个靖西。平果市2004年农民人均增收254元,而其中工资性收入达146元,占到一半以上。

  大批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参与到当地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中来,推进了“三化”的进程。百色市是传统农业区,现在又在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实践证明,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一直是制约传统农业区工业化的“瓶颈”。大批劳动力通过培训和劳务输出,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技术,无疑为转变为新型工业所需的技能型工人打下了基础。更有一部分打工者在打工的过程中积累了资金和管理经验,走出了一条从“挣钱填肚子”到“赚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的创富之路,直接为当地的工业化做出了贡献。

  据统计,田东县打工后回乡创办企业或经商投资规模达5万元以上的业主有164人,年创收达1530万元。德保县近年来先后有1900人选择回乡创业,引回项目81个,引来外来投资600余万元。

  大批农民进入城镇,不仅增加了城镇的劳动力供给,为城镇创造了财富,而且给城镇带来了人气,增加了对城镇的基础设施、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的需求,拉动了消费,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田东县结合农民下乡进城入谷大搞城镇建设,先后筹资3500万元建起百色最大的金穗农贸市场,以及县、乡(镇)集贸市场20个,村级市场8个。全县13个乡镇崛起农民街29条,入住创业农民2710户,义圩镇原来破烂的赶集场现在已变成热闹的农民创业一条街。目前,该县城镇化水平已达18.5%,县城城区人口由1995年的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7万人,城区面积由1995年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7平方公里。

  在百色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我们也不断看到下山进城入谷农民活跃的身影。田阳县玉凤镇亭怀屯的黄中共不仅创办了村里的第一个规模化养殖场,而且免费向其他农户传授技术,带动全村养牛由去年的60多头一下子增至现在的150头。

  该县头塘镇从山区下来承包田地种甘蔗、芒果、反季节蔬菜的农民就有300多户。来自石山区的翟明亮在该镇承包6亩地种香米和蔬菜,在石山时他年纯收入仅为300元,现在可达到五六千元。

  更重要的是,“下山进城入谷”正在改变着农民的面貌。现代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发展质量和后劲的关键。“下山进城入谷”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力资源开发为人力资本的过程。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奇葆指出,“下山进城入谷”跳出了扶贫工作仅限于发救济和修桥筑路的局限,把对山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当作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扶贫工作;“下山进城入谷”拓宽了扶贫的领域,通过发现、提升和实现人自身的价值来达到脱贫的目的。通过“下山进城入谷”,大批农民从世世代代居住的大山里走出来,走进广阔的外部世界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素质,开阔了眼界,从富余劳动力变成致富领头人,从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当他们回到家乡时,又把外界的新思想新风尚带回,促进了当地观念的更新和经济的开发。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对于百色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更为长久而深远的。

  编后:“下山进城入谷”系列报道到今天暂告一个段落。百色农民、百色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通过“下山进城入谷”工程发生的巨大变化,无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此组报道能为我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