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泛珠农交会成交火爆 三大规律启发业界

 

   我国农副产品流通是一个高达数千亿元的巨大市场。首届“泛珠农交会”把珠三角地区庞大的消费力,面向港澳和全球的窗口优势,与湖南、江西、福建等农业大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有机结合,为区域内农副产品提供一个良好的流通平台,促进了产业的良性循环。——编者

    隆重、热烈、火爆的首届泛珠三角农副产品(东莞)交易会已经结束了,亲历其中的人们都还在回味它带来的那一份惊喜。

    据不完全统计,首届泛珠农交会把10多个省区的800多名商家吸引到广东。在3天的会期中,13万人次的参与将占地400多亩的江南农批市场挤得水泄不通;成交金额达15.5亿元,着实让业界激动了一回。回味意想之中的成功,意料之外的盛况之余,它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启示一:大市场需要大流通

    在本次交易会之前,许多质量不错的农副产品都还是“养在深闺无人识”,只在本省、本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和销路。一位来自湖南专门经营干辣椒批发的企业老板说,首届泛珠农交会知名品牌汇聚,专业买家众多,规模和档次较高,他看好这个交易会,明年还要来参展。

    泛珠农交会策划者和执行者之一,江南农批市场总经理王志阳表示:首届泛珠农交会的成功举办,不仅给中堂镇带来发展机遇,也给整个泛珠区域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泛珠农交会办出了特色和品牌,迅速扩大了江南农批市场在业界的影响,确立了其在地方经济中的行业龙头地位,也创出了东莞中堂镇农副产品专业镇的牌子,树立起了华南地区农业交易会的新标杆。

    启示二: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

    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正由点状拉动向区域整合的道路发展,在此背景下,泛珠三角“9+2”省区的数万名参展企业和代表,以及广、深、莞、惠等省内各市县农产品的参展商和采购商,日前齐聚东莞市中堂镇江南农批市场,参加首届泛珠三角农副产品交易会。火红的辣椒、金黄的菜油、雪白的大米、黝黑的木耳、粉丝、鸡精、冬菇、红枣……琳琅满目的几千种农副产品,使这里成了一个物质交流大广场。

    业内人士认为,举办泛珠农交会,将有力地促进广东周边各省区农产品资源的流动,促进泛珠县市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农业综合开发方向朝着市场需求的方面发展,限制“大路货”商品产量,着力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本次展会上贵州省组团主推“绿色食品”,就引起业界极大关注和赞誉。而泛珠农交会的模式,也必将对其它行业产生正面的影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启示三:好品牌才有好销路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泛珠三角地区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但许多只是“大路货”,企业缺乏精品意识,产品缺乏包装和宣传,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而在本次泛珠农交会上,宣传到位,包装精美,概念化的品牌农副产品大受买家青睐。例如在竞争激烈的鸡精品牌中,香港百信集团的太子鸡精、上海太太乐鸡精、武汉厨师乐鸡精等名牌产品展位前就火爆异常。由此可见,企业一定要有品牌意识。好产品又有好的品牌,何愁销路?

    一位专程来取经的生产企业负责人对此感触很深,他告诉记者:“与同类产品相比,我们的产品质量一点不逊色,有些指标甚至超过了一些畅销产品,可由于我们没有创出自己的品牌,许多客户对我们的企业和产品闻所未闻,这次交易会让我们找到了差距,认识到了品牌对产品的重要性。”

    ■相关链接

    农副产品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

    我国较大规模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有4000多个,各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包括集贸市场2.6万个,初步形成国家中心级、区域级和地区级的多层次批发市场网络体系。其中蔬菜、食品饮料批发市场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副产品的五大支柱批发市场有蔬菜鲜果市场、干货市场、粮食市场、水产品市场、肉食禽蛋市场等。

    目前,我国农副产品交易规模日益扩大,国内各类农产品市场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农产品零售市场从以无形的集贸市场为主,转向以集贸市场、超市、副食商店等有形市场为主,零售市场经营和管理日趋规范化。

    批发市场数量和大规模交易平台扩张较快,已成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体。出现了像山东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产区)、深圳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销区)等一些全国知名市场。

    期货市场发展缓慢,作用范围小,影响程度低。由于体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期货市场数量少,社会参与程度低,带动和影响作用不大。(任清泉 宋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