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思路奏鸣我国农村经济战略发展号角

新华社记者 王萱

  县域农业新思路

    “广西奶水牛在灵山,灵山奶水牛在文利。”文利镇距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的灵山县近60公里,是距灵山县最边远的乡镇之一。政治地理距离虽远,但山外大市场的脉搏已延伸到这里,文利镇演奏着“小山村大市场”的县域农业强音。

    文利镇南成村丁保宣的儿子告诉记者,他家10年前就开始养牛,现在16头奶水牛平均每天产奶15公斤,一年下来纯收入10多万元。据了解,丁保宣每年主要围绕奶水牛经营,他家除了用二三亩水田种田吃饭外,其余的就种草喂牛,而旱地就用来种甘蔗,由于今年甘蔗价高,以往用作奶牛饲料的甘蔗今年就卖给了糖厂,一年下来又能多挣几万元,如今像丁保宣这样的农户在灵山县不在少数。

    近几年,灵山县以农业为基础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潜力,今年上半年,灵山县坚持把农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1.37亿元,同比增长7.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20元,同比增长7.2%。灵山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速度曾在2003年全国2026个县中排名第三。

    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县域经济的概念,这次会议第一次指出要壮大县域经济。时隔不久,党的十六三中全会和2004年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壮大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此后,全国各地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重大的战略任务,各地县域经济呈现出“百舸争流”的良好态势。

  县域经济,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区域广阔,资源丰富,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区域经济特色明显,是我国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

    据统计,目前广西县辖地区的面积及人口分别占广西的91%、82.6%。2004年,广西89个县域单位共完成生产总值214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幅是2003年的4倍,其中51个县域增幅高于广西平均水平,县域生产总量占广西经济总量的比重达64.7%,其中有14个县域的生产总值超过40亿元,共有辐射带动能力较强与农户利益联系紧密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3000多个,直接带动农户194多万户,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平均获得1300多元。

    广西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明钧说,总体来看,将广西县域经济当中的农业发展模式归类,可分为资源加工型、生态农业型及外贸出口型。资源加工型侧重农业型工业,生态农业型主要侧重无污染农业,而外贸带动型集前两者之大成。他强调,三者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甚至有所包容,只是各有倚重而已。

  作足域内小文章发展域外大市场 

    广西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翁乾麟说,发展县域农业关键在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配套当地或周边的强势经济,打造对方的“后花园”实质就是装扮自己的“大观园”。其核心措施在于:

    一是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区域化。立足优势,重点培育主导型产业,逐步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

    二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对农业的带动能力。按“壮大一批,改造一批,发展一批”的方式,围绕优势产品和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形成抓好一个龙头企业,牵出一个特色产业,促进一片基地发展,带动一批农民致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三是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按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的要求,引导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生产,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

    翁乾麟说,发展县域农业不能仅依靠农业的孤军奋战,应具有工业反哺农业思路。他举例说,广西平果市从曾经的农业贫困县发展成为如今的特色工业县,走的完全就是一条工业反哺农业之路。

    2004年,广西平果市全年生产总值完成5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5%,目前已初步形成铝工业、化工工业、制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五大支柱产业。通过工业大力反哺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用产业支撑农业持续发展,带动发展葡萄、龙眼、大青枣、芒果等优质水果的加工,产品远销海外,当地经济迈入了工、农双赢的广阔天地。

    郡县治,天下安。在中央明确提出要壮大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形势下,各级政府更应该审时度势,摆正位置,寻找差距,积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中央大力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农民群体占绝大多数人口的中国,农民群体是否富裕、农村基层是否稳定,直接牵连着国家的稳定,更关系到民族的兴亡。(完)